后弘期名寺青海丹斗寺一隅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南距使沟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
佛教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那时称为吐蕃)后,一直与当地的原始苯教有着激烈的斗争,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第八代藏王时期,吐蕃经济繁荣,佛教也在王族的扶持下得到很大发展。除了修建寺庙以外,藏王规定每家要有一个人出家,七户平民供养一个僧人。僧侣势力的扩张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引起了贵族集团的不满,也遭到了苯教势力的猛烈抵抗。
公元838年,藏王的弟弟朗达玛篡位上台后,颁布了灭法废佛的命令,关闭西藏境内大小寺院,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命人将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佛像抛入水中。在此种情况下,一些藏传佛教僧人逃往印度和吐蕃最偏远的阿里地区以及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西藏佛教的前宏期结束。
当时拉萨附近的三位佛教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迦牟尼听到朗达玛灭佛的事情后,就用骡子驮上佛教经典的戒律和论书,逃往阿里。后来又从阿里逃往南疆,内蒙和甘肃。在流离了几十年后,最后终于逃到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流落到尖扎,华隆和循化的丹霞山岩中。在这里研习佛经,传播教义。
在丹斗山南面的黄河边,有一个叫加吾的小村子,大约在1000多年前那里还是一片牧场。当地的藏人大多信奉苯教。15岁的牧羊人穆苏萨巴听放羊的伙伴说,山上的岩洞里有几个隐居读经的僧人。于是牧羊人爬上高山,找到了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迦牟尼这三位来自西藏的僧人,并拜他们为师。公元907年,已经熟悉佛教经典的穆苏萨巴坚定的表示愿意接受《律部仪轨》,剃度受了沙弥戒,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改名为“贡巴饶赛”,意思是通达佛教教义。
在他年满20岁的时候,贡巴饶赛受了比丘戒,受比丘戒需要五位老师才符合戒律,碰巧的是那位曾经射杀藏王朗达玛的拉隆。贝吉多杰也逃往到黄河边的深山里,最后贡巴饶赛在三位老师和贝吉多杰等人的面前受了比丘戒。藏传佛教史上把这一年称为佛教后弘期的开端。
贡巴饶赛受戒后,一直隐居在丹斗山的岩洞里学经,他很聪明,学识过人,名气越来越大,被山前山后村庄里的人们尊称为“喇钦”,意为“大师”,从此人们称他为“喇钦。贡巴饶赛”。后来他在当地藏族部落头人的帮助下,在丹斗山的岩洞边和峭壁上修建寺院,弘扬佛教。
卢梅·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来丹斗学习并受戒,他们摆贡巴饶赛为师,贡巴饶赛为他们受戒,指导他们学习佛教的律藏,并把藏饶赛等三人逃离吐蕃时带来的佛教经典传授给他们。学成后卢梅等人返回西藏弘法,在西藏山南桑耶地方的部落首领的支持下弘扬佛教。他们在山南修复了桑耶寺,并建立了一批新的寺院贡巴饶赛的几批学生陆续在整个西藏弘扬佛教,佛教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不久就超过了朗达玛灭佛之前的规模。佛教从青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并复兴起来,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下路弘传”。而佛教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得到振兴,被称为“上路弘传”。
在此期间贡巴饶赛和他的三位老师一直住在丹斗寺,藏饶赛和玛尔释迦牟尼年迈时迁到平安驿湟水北岸的玛藏崖白马寺,凿崖为洞,居住修行。晚年的约格琼也在离玛藏崖不远的约格沟中居住。最后约格琼到西宁圆寂。贡巴饶赛在玛藏崖圆寂,享年84岁。他的学生们将他的遗体涂上药泥,塑成神像,供奉在崖洞中,当地的藏族人把这地方叫做“玛藏喇钦”。到元代,信徒们为三位贤哲在西宁西大街修建了大佛寺,在佛殿内塑有三贤哲巨大塑像,取名大佛寺。现在大佛寺被看做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祖寺。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青海大土司李南哥重建了西宁大佛寺。
由于西藏佛教复兴得力于喇钦弘传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后人尊他为后弘鼻祖,他所在的丹斗寺被称为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