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噶寺喜足尊胜院
建寺过程
杜噶寺全名为“杜噶寺喜足尊胜院”,位于道孚县扎坝区亚卓卡瓦拉绒神山之腰,寺庙前身系噶玛噶举教派寺庙——知托寺,于1335年由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派杜松钦巴第三代转世活佛噶玛·让穹多吉所创建。
公元1331年噶玛·让穹多吉应召到北京为元宁宗帝后传时轮大灌顶,1334年经五台山返藏途经康区时在此地开辟噶玛噶举道场,讲经说法,并在扎坝卡瓦拉绒神山上修建了知托寺,后经第六世噶玛巴·通瓦敦丹和贡夏·仁比益西、曲米·降央扎巴等高僧的主持,不断改进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了在全藏区享有盛名的噶举派寺庙。
格鲁派在康区逐渐崛起,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罗桑降措之弟子曲吉·昂旺彭措到康区建寺传法,据记载,曲吉·昂旺彭措在康区传播格鲁派教义期间,得于各个土司的大力支持,在康区有“创建霍尔十三大寺”的功劳,另居住在青海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征服康区,将康区内许多教派的寺庙改教为格鲁派(黄教),使格鲁教法在康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格鲁派教法史——黄鉴》记载:知托寺也就在这段时期改教为格鲁派,在原西藏地方政府和各土司的支持及富豪的巨额布额下,一直得到了稳步的进展,极盛时期僧众达800余人,当时被收录于布达拉宫的壁画之中,至今尚有保存。
公元1728年左右,经寺庙的最高管理机构商讨,鉴于本寺处在卡瓦拉绒神山大峰峡谷之顶,地势险恶,交通不便,加之僧人中年迈逾古稀者众多,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故需选择较为一个平坦的地方再新修建一座寺庙,经过商讨最终决定由喇嘛阿德·罗绒和僧人巴呷·多吉全权主持修建寺庙的一切事务。
关于“杜噶寺”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杜噶”在藏语中就是“白伞”,当修建寺庙的重任落在了巴呷·多吉和阿德·罗绒肩上后,他俩更是诵经祈祷,供佛拜神。有一晚阿德·罗绒在梦中见到一把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在了现今“杜噶寺”所处的位置。阿德·罗绒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征兆,第二天就和众多高僧一道来此地看个究竟,结果发现了一颗伞形的白石头,阿德·罗绒提议由这伞形的白石头作为寺基中心在此地修建寺庙,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决定在此修建寺庙,并取名为“杜噶寺”。后由清朝顺治皇帝御赐,用汉、藏、蒙三种文字书写成“杜噶寺”寺名的横匾。但在“文革”时期被毁。
修建杜噶寺历经两个春秋之久,由上下扎坝的众多名匠共同修建,其各种材料及劳力由其下属的民众及僧人所提供,寺庙的建筑方案和风格一切由巴呷多吉和阿德·罗绒一手策划和设计。寺庙占地100余亩,设有殿堂4座,及诵经大殿、供品殿、金宫殿,还有净厨室及僧房几百间,其建筑方式和风格当时在康区处于独树一帜。在两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中,杜噶寺一直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但在五十年代末期的“四反”运动中,寺庙未能得到保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末法时期的有情众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杜噶寺全体僧众发愿修缮和新建佛学院为一切众生营造积功聚德的福田,点燃驱暗明慧的智慧明灯,弘扬破迷除痴的佛法精髓,广结善缘,普利有情。杜呷寺传承佛陀的意愿,续佛慧命,历经蹉跎,无惧艰难,愿佛光遍照宇宙山河大地,慈悲温暖天下无尽众生!
佛像法器
据记载杜噶寺有众多具有收藏价值的金铜佛像和唐卡、经典等顶级之宝,其中东印铜像有14尊,分别为释迦牟尼、文殊、无量光、白伞盖、度母、守护神7尊、宗喀巴和米拉日巴。
藏书中大部分以宗教内容为主,其中用金银粉手写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共五部。另噶玛让穹多吉的著作《显密论述》及《历算集论》,也是研究佛教、天文、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唐卡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各种佛、菩萨、守护神像共38幅,另由吉比·画师所绘的《释迦牟尼三十四本生传》(有34幅唐卡),在康区乃至全藏区有较大的影响。
据说有一尊由噶玛·让穹多吉所赐的金铜像。如果在本地将要发生什么不吉利的事,金铜像就会自然脱落帽子,经脱落帽子的方向来断定事发地点,就可以祈求供佛,防备灾难发生。
此外,还有一幅观音唐卡和一个海螺(属伏藏),据说也很灵。如果发生干旱,就到寺庙附近的一个叫“色夏”的小湖边,把观音唐卡挂在竹筏上,吹上小白螺,顺“色夏”小湖周游几圈,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在文革中遗失。
佛事活动
杜噶寺的主要佛事活动有:(藏历)
1月7日-16日,诵经,举行祈愿大法会。
1月16日-30日,念普明宏光佛经和药师佛经。
3月份:对佛像、灵塔、经典灌顶进行开光、烧施。
4月份:为佛主释迦牟尼纪念期,守饥行16天。(哑语)
6月1日-4日,祭神、诵经转山。
7月-8月,夏令安居。
9月份:念护法神施食经。
10月22日-25日,燃灯节(圆根节)宗喀巴大师祭日。
僧众平时诵经不断,为众生祈福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