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量学方面(因明学):
第二 般若学方面(主要指《现观庄严论》)
第三 中观方面
第四 律学方面
第五 对法藏方面(《即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六 三大寺如何闻、思、求学及成就证悟性相诸经论之理
第七 略作分析
藏区的佛法是从讲、修两个方面弘传的,所谓讲者,即教正法之弘扬;修者即是证正法之弘扬。这正与《俱舍论》所说:“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有持、说、修行,彼法住世间”相符。而通过讲说能使教义获得决定之手段,但除讲闻之外还需建立辨经学院。
辩论有二个目的:首先通过问难,令自己彻底解疑;次通过反破,令对方清除邪见。往昔圣地印度对于辩论亦许为折服谬论及对教义作审核。如经云:诸比丘等善巧者,如炼真金于吾教,善作观察而信受,仅为恭敬非所许。故于佛所说法或其诠释,首先应该详审观察,善为分辨其中了及不了义,如果只是随声附和,这样的全部受取则非佛所许。
堪钦喜瓦措(静命论师)亦说:“依据正理善作思择,凡合理者即是应行。”因此西藏和印度一样,其辨经学亦经历了建立、初兴、兴盛几个阶段。在藏区三大发祥地(卫藏、朵堆、朵麦三区)普遍发展起来,并延及蒙古等地。
何为辨经学所依之经典?即慈氏诸论及印度六胜二庄严等诸位大班智达所造并翻译成藏文之论典,以及藏地诸智者所作之相关论著。
第一 量学方面(因明学)
凡诠释佛教五大明之一的因明学,或称量学中“能立清净、论式清净、能破清净”之论典即称为量论。
1.印度主要量论著作:
即阿阇黎陈那所造《集量论》本释、《正理门论》、《观所缘论》本释等。还有阿阇黎法称所造《释量论》、《量抉择论》、《正理滴论》、《因明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辨难正理论》等。并以上之讲、释等约有五十余种,而且皆有藏文翻译。其根本者即集量论(量经)与上述“因明七论”。量经与《观所缘论》有自注,《释量论》初品及《观相属论》亦有自注。
2.印度量论藏译过程:
佛教前弘期时,由译师嘎瓦·贝则(吉祥积)翻译出《观所缘论》及其自注、阿阇黎调伏天所造《因明滴论释》、《成他相续论释》等。 由香·益西德(智军)翻译出阿阇黎调伏天所造《正理滴论释。利益弟子》、姿那·弥扎所造《正理滴论略义》等。由毗卢遮那译师译出赞扎廓弥(阿阇黎月宫)所造《成就正理灯论》。
十一世纪佛教后弘期时,量经及《释量论》等进一步得到翻译。《释量论》方面,有由格洛(贤慧)、俄译师及贡嘎坚赞(庆喜幢)所成三种译本。所有藏译量学论著中,注释最广、最全、释本最多的即《释量论》。阿阇黎陈那虽造有断外道恶辨正理论百余种,但体系最完全者应为《集量论》。其亲传弟子自在军未尽通达,而阿阇黎法称从自在军听讲《集量论》三遍,即如实通晓陈那之意趣。因此自在军赞许法称说:“若我所持宗见有误,汝可依前正宗作出纠正。” 于是吉祥法称著造反破自他二宗之“七部量论”(亦称因明七论)。其中将《集量论》原六品摄为三品、供赞文摄为一品,从而成为四品之《释量论》、彼义之略摄就是《量抉择论》、极略摄即《正理滴论》,以上称为“如身三部”,加上发挥利自义之《观相属论》、《因明滴论》、发挥现量义之《成他相续论》、发挥利他义之《辨难正理论》,共为七部。
3.对以上印度经典注释之西藏量学论著:
最初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时曾对俄·勒贝喜饶(善智)授记说:“若在上游河谷中建寺传法,则教法讲闻将获得极大兴盛。”俄译师遵记而行并请暂时秘而不宣,故后该寺名为“桑浦”(桑·意为密,浦·为谷地)或许由此而来。
阿底峡尊者示寂后,藏历第一绕回水牛年,即公元1073年,桑浦寺落成,从此建立了讲闻风规。后有俄·洛丹喜饶(慧智,为勒贝喜饶之侄)于该寺讲说量学及慈氏诸论,曾聚集徒众二万多人,翻译《释量论》等方面的论著极多。其弟子中上首者有:香泽邦·确杰喇嘛(法上)、卓隆巴·络珠迥乃(慧生)、琼·仁钦扎(宝称)、哲·喜饶贝(智燃)四位。以后香泽邦主持该寺三十二年;聂巴日鲁主持两年;纳巴瓦主持八年。随后又有恰巴·确杰僧格(法狮子)主持桑浦寺十八年,其间广讲量学、中观及般若学,其弟子遍及各地。
所谓“堆扎”(摄类学)之因明学入门即由其开创。又如,实地练习时编成学班,编于同班中人轮流充当立宗者,立一宗后须回答提问。并且进行辩论时,一班人围成一圈,选出对因相及差别善巧者充当立宗者从人群中起立,垂披法衣以示恭敬,双手拍掌、口诵“底。。。”(文殊种子字咒声)而开始辩论,辩论至激烈时,竟将法衣缠系腰间,在设难、反破的同时,击掌助势。又如周延判断、因相质问、转“廓松”(用念珠在对方头顶转三圈以示对错答的羞辱)、跺脚等惯例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其无数弟子中,上首有所谓八大狮子者,就是藏纳巴·尊珠僧格(精进狮子)、丹巴·玛威僧格(语狮子)、竹夏·索南僧格(福狮子)、玛嘉·觉必僧格(辨狮子)、则·旺久僧格(自在狮子)、娘真·确杰僧格(法狮子)、丹玛·贡确僧格(宝狮子)、聂巴·云丹僧格(功德狮子)八位。此外复有萨迦索南孜摩(福顶)、帕竹·多吉杰布(金刚主)等著名大德极多。如今各大寺院之辨经规矩皆从彼善传而来。
在西藏,量学论著最初是分为十八类“堆札”(摄类学)来讲的,后来萨迦班智达著《量理宝藏》,改分为十一类,并附加自注。至尊宗喀巴大师著有《量论道引》,将《释量论》第二品所诠诸义与“五道十地”善为结合。贾曹·达玛仁钦(盛宝 即贾曹杰大师)著有《集量论释》、《释量论讲解》、《量抉择论大疏》及《正理滴论达玛疏》等。克珠·格列贝桑(善贤 即克珠杰大师)著有《释量论大疏》、《七部量论 除意暗》及《现量大疏》。 至尊根敦珠巴(僧成 第一世嘉瓦仁波切)著有《四品摄颂》、《量理庄严论》等。廓·索南僧格(福狮子)著有《释量论广解》、《量理宝藏密意》等。又有至尊确吉坚赞(法幢)、班钦索南扎巴(福称)、嘉木央协巴(妙笑文殊)、达纳·根敦洛桑(僧善慧)等前辈大师所著读本甚多,因而使量学论义得到极大的发展。如此各扎仓所采用的有关“心明”、“因类”及摄类学的课本极其丰富。
4.讲闻量学之经院从何处兴起:
最初即从藏区桑浦寺发展起来,随后卫地形成六大寺院(桑、德、贡三寺及嘎、觉、素三寺),此后又在萨迦、那塘、乃宁、昂仁、山南泽当各地建立起来。十五世纪时,于卫藏三大寺、后藏扎什伦布、杰则、洛汝之阿、塔二寺、朵麦扎西祈、贡隆、底匝、热贡、桑域等地都大为兴盛。
5.量论要义:
量学诸论皆意在阐明人、法二种无我之理,及由清净正理成立导师薄伽梵为具量士夫。以此之力,令希求解脱者对自导师所立语教,如其所说义理而成立,如其所说义理而修习,使能获得解脱一切智之途径及能证二种无我之方便,通过“推理八事”而得决定。如《释量论》初品讲比量之真似、三品讲现量之真似、《为他义品》讲论式及反破之真似。
二 般若学方面(主要指《现观庄严论》)
根本讲说之经典即《大般若经》。至尊弥勒怙主复造有《现观般若经义八品释》及分七十义讲述之《现观庄严论》、广说彼义之《庄严经论》、阐释唯识见要义之“二辨论”(即是《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加上善说金刚七住之《宝性论》,以上共称为“慈氏五论”。
后有圣者无著所造《二万五千颂自性抉择》、《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藏文称作“五部地论”)。再后阿阇黎世亲所造《八品论》,胜解脱军所造《二万五千颂显明具慧释》,大德解脱军所造《二万五千颂详释》,阿阇黎辛底巴所造《二万五千颂无垢释》,阿阇黎僧格桑布(狮子贤)所造《二万五千颂八品摄义释、《八千颂 现观庄严显明释》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等,这些皆为印度般若学论典。
1.印度般若学经典藏译过程:
佛教前弘期时,《大般若经十万颂》、《二万五千颂》等由毗卢遮那和益西德等译出。《般若八千颂》由大俄译师(勒贝喜饶)译出。《现观庄严论》、《二万五千颂显明具慧释》及《八千颂现观庄严显明释》等大部分是在后弘期时由大俄译师、格络及洛丹喜饶等译师译出。普遍传称之二十一种(有关般若学)“封印”注释梵文经典在西藏皆有译本。
2.西藏般若学论著:
络丹喜饶虽著有般若学方面的论著,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阿·江秋益西(菩提智)曾长期讲说般若学,因此桑浦寺之般若辨经学亦极其兴盛。布敦·仁钦珠(宝成)亦广讲般若学,还著有《现观庄严释》。杰色·陀美桑布(无著贤)著有《庄严经论释》。聂温·贡嘎贝(庆喜祥)广讲般若学,著有《现观庄严疏》。至尊仁达瓦曾广传《阿毗达磨集论》之讲解,并著有《集论疏》。
至尊宗喀巴大师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善说金鬘释》。贾曹·达玛仁钦著有《宝性论详解》。克珠·格勒贝桑著有《难义明释》。绒敦·释迦坚赞亦广讲慈氏诸论并著有彼诸论注疏。廓·饶绛巴著有《般若波罗蜜多明义论》等。以及江央嘎洛、贡钦确迥、杰尊巴、班钦索南扎巴、江央协巴、达杰、江孜·金巴达杰、达那·格洛、贡唐巴、扎巴协珠、杰确五世等诸位先辈所造各扎仓之读本极多。在各大寺院中,学、辨般若学的时间最长,班次也最多。学辨圆满后有举行庆宴的惯例。
3.般若学经论要义:
《大般若经》之密义有八事,其广释则有七十义。七十义于《现观庄严论》中明了宣说,即初品一切相智能表之十法、二品道智能表之十一法、三品一切智能表之九法、四品正等加行能表之十一法、五品顶加行能表之八法、六品次第加行能表之十三法、七品刹那加行能表之四法、八品法身能表之四法(共为七十一义)。
此称“庄严”之故,即在令诸化机由下、中士道善修心已复趣入上士;随行二大乘轨(指由龙树、无著所开示之深见与广行二宗),任一修心理趣,从初发最胜菩提心,如理趣入菩提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乃至究竟获得五种决定之体,现证正等正觉之佛位。
(中观、俱舍、律经部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