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道友,各位同修:
大家为弘扬佛法来到这里,殊胜因缘让我们坐在了一起,作为一个藏地僧人,感到十分高兴。大家如此盛情接待,我深表感谢。藏族僧人来这里的机会比较少,加上修习宗派的不同,给别人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们见面了,其实是平平常常的人说平平常常的话,我和大家一见如故。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现在的世界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地方,还是不发达的地方,还没有听说哪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也没有听说那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如果我们考查一个有史以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有哪些理论和实践一直没有过时,被人们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下来,大概只有宗教。千古以来,科学不知道发展了多少倍,几乎把过去人们衣食住行用等一切方面的东西都淘汰了、更新了,前无古人的发明和创造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宗教却不然。佛陀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他的每一句教导我们今天仍然用得着,没有人能够超过。真是颠扑不破,仰之弥高。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佛陀站的高,看的远。他是站在出世高度,对人生、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宇宙,进行了居高临下的、等量齐观的研究,得出了《金刚经》上说的那样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结论,彻底掌握了宇宙发展规律。所以他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宗教的对象是人。宗教的目的是教人认识自己。宗教的工作环境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可以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只是它的表现,心灵本身无形无象,谁也不能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示人。正因为如此,宗教的方法随机应变,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教育方式,所以称之为“宗教”。宗,是派别的意思。教,是修道的内容。特别修道的目的达到了,成佛了,宗教就没有用了。这就好比江河流归大海,在进入大海以前,所有的水都要通过一个渠道向大海方向流淌,一到大海,渠道就没有了。宗是渠道,教是流水,大海是正果。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本质一样宗派不同,各有各的特点。藏传佛教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比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概括起来就是“外修身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成佛方便法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集中优势,综合治理”。在修持方法上,身体的姿势、口中的密咒、意中的观想三者密切配合,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当然这是专门修证法佛者的事了。
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在藏传佛教里,光是显法的必修经典大约15年才能学完。有的经讲解一遍也要好多年。不过这都是针对寺院里专业修道者说的。这样的专业修道者非常必要,没有他们,佛法就得不到证实和传播,人类认识自己、接近真理的的过程就会中途而止,找不到价值的源头。但是对于多数人,那样专业的修行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佛法中方便法门很多,想学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一种。学佛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经典,而是在于照着佛的教导做了多少。
佛教以伟大的爱心和同情心启发人的自觉,叫人心甘情愿的自觉其缺点毛病,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无私的本质,使人纯洁高尚,理想远大。这种精神文明,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非常的重要,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护和尊敬。藏族人把佛教僧侣称为“喇嘛”,喇嘛在藏语里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汉族人把僧人叫做“和尚”,“和尚”是梵文的音译,意思为博士、亲师。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凡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都是佛法广大发扬的时候。
近几年,国家把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提得很高,很迫切。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邀请宗教团体负责人举行座谈时说过,我国爱国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是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积极力量。我国各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都有弃恶扬善的内容。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宗教界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教义中积极的因素,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还提出了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句话。“庄严国土”是创造良好的弘法环境;“利乐有情”是让一切有情生命脱除苦难,各得其所。现在的弘法环境就很好。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的是菩提心;“自净其意”,也叫“自净其心”说的是见性智慧。菩提心和见性智慧可以简称为“悲”和“智”,悲智二字是佛法的两大要素,根本法宝。佛教有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就是这二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就说的很清楚了,佛教是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事业。佛教的千经万典,归结起来就是“修心”两个字。修心就是“管好自己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法即是心法。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修行程度的标志。一切方法,都起于心,归与心。人生一切苦乐,心是承受者。
不知道各位注意过没有,心是一个最矛盾的东西: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最明亮的是心,最黑暗的也是心;最乐最甜的是心,最苦最酸的也是心;私是心,公也是心;好是心,坏也是心;语言文字中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心的感受的,都是心的标签。那么,心究竟有没有它自己呢?心的本来面目、它的“自性”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明亮的一面,控制黑暗的一面?佛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佛教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众生皆有一颗光明的心,叫做佛性。用现代哲学上的术语讲,叫做“价值自觉能力”。但是这种本来光明闪烁的“心”被不知节制的欲望之“贪”、挥不去的愤怒之“嗔”、愚昧无明之“痴”遮掩污染得暗淡无光,感觉到活得很累。学佛,照着佛的教导去做,就可以使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的常乐自在。
“自觉自愿的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单就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一层次意思的广义来说,佛教教育和一般教育没有两样,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进行,学校街道单位都可以对人们进行做好事不做坏事的道德教育,国家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人们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必受惩罚。但是,自觉自愿这一层,纯属个人心性修持的范围,别人无法窥见,法律也无济于事,“知人知面不知心”。自觉自愿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佛心”、“佛性”,佛法可以把人心之中深藏的佛性发掘出来,发扬光大。
佛心佛性的另一个名称,叫做“明”。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名明。这句话,如果仅仅从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出风头的角度来理解,显然是不够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汉字是一种意象艺术,形意符号。“明”这个字,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简直没有比这一个字含义更大更深刻的字了。《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把这个“明”字绘成图案,那就是“太极图”,如果画成佛像,那就是“金刚佛”。所谓自知之明,是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来的“觉悟”,是“佛心”、“佛性”的显现,是至高无上的见性智慧。所以才加上了“贵”字。这是人的价值所在,是宝中之宝,怎么能不贵呢?
什么是自觉自愿?自,是最初的起点,就是没有人提醒你,没有人督促你,也没有交换条件,甚至没有人看见你,完全是你自己的觉悟产生的一种博大的“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本能的道德意识启迪你去弃恶扬善,去舍己为人,为了他人利益去牺牲自己。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就是佛教信仰者,但他们正是菩萨的化身。
佛教的目的,就是启发、发掘人们心中的这种“自觉”和“自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佛就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各种层次。有了觉,悟在其中。有了悟,愿从中来。
觉是醒的意思。什么是“悟”?悟是实践,字旁为心,准确点说应该是“心灵的实践”。
如何获得“觉”呢?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伟大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总结了“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宗师认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出世心是脱俗超越之心。为什么要有出世心呢?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我们生活的三界轮回之世,本来很苦。因为身在其中,发现不了。轮回之苦,无法体验。无常之乐,心以为真。只有走出来,冷眼相对,才能“旁观者清”。看清了,就会果断舍弃,并且自己不忍众生依然受苦,从而发出大慈大悲渡众菩提心。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就是说,一个人自己的解脱是和一切众生的解脱紧密相连的,在一切众生没有彻底解脱之前,自己是得不到解脱的。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观点是相通的。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为了普渡众生才立志成佛。只有具备了佛的大慈大悲,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众生,解救众生。在这一点上,地藏菩萨的誓言催人泪下,他说:“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认为,只要地狱里还关着一个罪人,自己的责任就没有尽到,就还不够成佛的条件。”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心!宗喀巴大师称这种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惠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菩提心是道德高尚、品性纯正的发源地和坚固堤防,是自觉的源头,有了自觉,才能有自律。正见,是寂静涅槃之心,那是悟空智慧,绝对真理,是佛法的最高成就。是出世心菩提心结出的圆满正果,有如沙里淘出的金子,是立志修行者的奋斗目标。
自觉自愿地做好事,本身就是弘扬佛法。自觉自愿地皈依三宝,是最大的好事、乐事、善事。
藏传佛教的皈依,叫做“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比平常说的三皈依多了一个皈依上师,这是密法独有的特点。密法有极其严格的传承系统,接受上师灌顶才能取得修习密法的资格,灌顶是密法之门。入了门,修持要依靠上师的亲口传授,不能靠经典。
皈依的道理非常深刻:皈依佛,佛在哪里呢?佛在法里。只有如法修行,皈依法,才是真正的皈依佛。那么,法又在哪里呢?法在大德高僧的智慧和悟性里。佛法所说的僧,不是泛指寺院里的所有和尚,而是专指解脱了的、起码是“见道”以上的菩萨僧。见道,就是对永恒有了证悟。皈依僧必须是具体的,那么,你所要皈依的僧究竟是那一位呢?只能是也必须是为你灌顶、授予你修习密法权利、今后指导你不断上进的金刚上师。三皈依归根结蒂,是皈依上师。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上师传法等于佛传法,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僧宝的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
皈依是入佛道之门,但不是敲门转,入了门就可以丢弃。皈依法是佛法根本大法,贯穿着觉悟成佛的全过程。大家读过《西游记》,这一点在《西游记》上说的很清楚。《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大家可以想一想:观世音菩萨为唐僧选的三个徒弟的名字上,都加着一个“悟”字,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比喻的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皈依佛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明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
皈依法就要持戒,“悟能”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八戒”。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佛能寓于持戒之中。受戒即时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昧无知和贪欲。
悟净是僧人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作为师父的三藏法师,是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的众生代表。他有慈悲心却识别不了妖魔。三个徒弟都可以腾云驾雾,惟独他不能。同往西天的遥远路程,他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他必须在九九八十一难的各种困境和魔障的生死搏斗中悟空、悟能、悟净,最后修成正果。这一点象征意义非常重要。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心。那些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要吃唐僧肉,是比喻贪欲妄念对自己身心的伤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个人的最大的敌人的确是自己。
唐代把解释佛经的文字和图画叫做“经变”,《西游记》是一部天才的十分严肃的“经变”巨著,三个徒弟跟随三藏一起到达西天,是对三皈依的正确演绎。
在科学上面,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拿来用就是了。别人达到的高峰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的起点。但是,在心性修持方面,在道德的形成上面,科学的方法行不通。别人的成就就是别人的成就,你拿不来,自己想要的话,必须从头做起。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别无救星”,又说:“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去人们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佛只能教导人们自救自脱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立志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甘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那就应该通过自我的努力获得自觉,经典或师友只能起到援助的作用,不能代替自修。你皈依了佛,佛只是指路人;你归依了法,法只是一张地图;你归依了僧,僧只是你的向导。在僧的引导下,沿着法的线索,朝着佛指点的路,向着自己的心走去!
这就是唯一的解脱之路。
如果真的有什么佛祖保佑的话,没有别的,只能是自净其意。能净,佛将与你同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的佛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应,他只能在你自己觉悟的心中,不在身外。文殊、观音、金刚手分别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能量。佛的保佑(我们叫加持)也是以感应形式发生作用的,如何能够在生活中见到?不能把庙里的泥菩萨当作佛,这是一种纪念像,见到这些像就想起佛的功能,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能量,激起一种信念,因而肃然起敬。有人批评佛教是偶像崇拜,这是误解,佛教崇拜的是精神。密宗里三头六臂的佛是为了观想的需要,各种颜色、法器、千手千眼都是观想的需要。真正的佛是一种觉悟的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可以防止自己作坏事,得到自律。
佛的保佑作用,有如水对人的浮力。愈是会水(会游泳),水对你的浮力就愈大,有的人平躺水面,也不会下沉。要是干脆没有下过水,只是从书本上看了一点游泳知识,甚至反对下水,那么,一旦落入水中,高喊救命也无济于事,肯定是要沉入水底的。
佛教所主张的“自己是自己的救星”的人生态度,至少在方向上是最富于现代性的。自救,就是自净其意,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说得再概括、再精炼一点,可以归结为“行善”两个字。行善就是弘扬佛法。行善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六度”,即舍、戒、忍、精进、禅、慧。用现代最通俗的语言讲起来,舍就是讲奉献;戒就是讲文明;精进,就是讲拼搏精神;禅,就是讲认真;慧,就是讲创造性。这样看来,佛教的行善内容和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提倡的大众行为,公民道德是一致的。使这六方面成为佛法的惟一标志的,不是别的,还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这一条,才使舍、戒、忍、精进、禅、慧这“六度”闪耀起了真理的光芒。“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实行起来都不容易,“忍”度尤其为难中之难。佛教对修“忍”度格外重视。认为忍是一种最高贵的品质。宗喀巴大师说;“忍是英雄人物的最高品质,是扼制烦恼的第一法宝,是制服嗔怒毒蛇的金翅鸟,是恶言刀枪不入的盔甲。”忍的对立面是“嗔怒”,嗔怒对修行的人危害极大,月称大师说:“无数世行善积德的功德成就,会被一时嗔怒的烈火烧成灰烬。”因此,没有比嗔怒更大的恶行。人世上的许多罪恶都由于嗔怒而发生。一切烦恼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吵嘴、打架、仇恨、杀人、自杀等等都是不忍而引起的。如果人人都能够遏制愤怒,重视忍德,世界就会平静,社会家庭就会安宁和睦。所谓“忍辱”,就是对别人的侮辱、打骂、讽刺、嘲笑、欺压、凌辱、伤害、冤枉等等不计较、不生气、不报复、不记仇的菩萨德行,人和菩萨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忍辱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亲人,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和五毒所困扰所驱使的造罪行为产生谅解和可怜,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责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过错的报应。二是把侮辱伤害看成无心无意的自然灾害,没有事件的责任者、制造者,不生气不追究责任。三是把侮辱伤害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别人提供给自己的修忍辱波罗蜜的良好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如何修得忍德?因此不但不生气、不计较、不记仇,反而应当感谢对方。这样一来,烦恼化为菩提了。当然,我们说的忍和忍德是以是否损害众生的根本利益为原则为前提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仕可杀不可辱”是最大的善行。
各位道友,各位同修: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探讨佛法,的确是殊胜因缘。从人生难得的角度讲,是我们大家在多少个前世积善的结果。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人生如梦”这句话表现了一种智者的紧迫感,并不消极。从出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不就像梦境一样虚幻和短暂吗?就算能活到100岁,五十年被睡眠占去了。其余的五十年,前十年年幼无知,后十年衰老多病。中间二、三十年,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人生的结局和生死大事,没有时间修法,几乎是糊涂一生。认真地想一下,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汉地大得弘一法师写的一首诗说的非常好:“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法师的话真是像警钟一样鸣响在我们耳旁。
佛教是讲因果的,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报就有什么样的因。这是宇宙辩证法铁的原则,谁也改变不了。但是,种什么样的因,我今天做什么、不做什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换句话说,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一念可以到天堂,一念可以到地狱。这一点,是佛教立教的基础。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果,明日之因。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建设精神文明的口号,叫做“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一个口号提得非常好,这就是一种因的表现,有了好的因,肯定就会有好的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科学的发展不会必然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使物质生活富足,但也不是必然地带来精神上的充实。金钱买不来菩提心。失去善良之心,富裕反而使人空虚,聪明反而会增加违法和犯罪。现在全社会都在抓精神文明建设,这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种“庄严国土”的良好环境,正是我们弘扬佛法利乐有情的大好时机,佛教界定会成为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积极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千多年以前,是佛法把藏汉人民连在了一起。今天,佛法使我们更加亲密无间。
愿祖国繁荣富强,愿众生幸福安乐!让我们以无比的虔诚,同颂:阿弥陀佛!嗡嘛呢叭咪吽!
1998年11月于珠海
·本文图片由王云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