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多镇的男人们》和《桑多镇的女人们》一样,都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桑多系列”中的一部分内容。“桑多”,在藏语里,是“大夏河源头”的意思。而大夏河,藏语名桑曲,史书上叫漓水,是甘肃省中部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合作市境内,流经河州,注入黄河。我工作且生活的地方,算是大夏河的上游。从1999年开始,我就关注此地的历史沿革、宗教文化、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得多了,就有创作“文学桑多语法世界”的冲动。我在纸上,用文字慢慢地画出了桑多河、桑多山,和雪山之下、长河之畔的桑多镇。因此,“桑多系列”的写作,既是对藏区村落的深描,也是对百姓生活的还原。

        “桑多系列”以书写桑多镇为核心。桑多镇,在现实里,在我的笔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个中国小镇。平时,我就在其中生活,而在写作时,这镇子就被我用放大镜无限放大:我能清楚地看到谁在祭祀祖先,谁在准备农具,谁在礼佛,谁在远行,谁在甜睡,谁在愉快地打电话,谁和谁在郑重其事地碰杯,谁和谁在口是心非地恋爱,谁和谁在争争吵吵中走向了不可预知的未来……桑多人在小镇几百年来的生存状态,本身就是个人类繁衍生息的样本,需要以志书或文学的方式加以记载。

        “桑多系列”的创作,对我而言,显然是成长的另一阶段。众所周知,成长,是一个肉体量变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趋向成熟的过程。读古典诗词或先哲典籍,少年时,读出来的只有欢喜和忧伤;青年时,读出了愤怒和痛苦;中年时,读出的则是平淡、幸福或释然。写作也一样。我青年时期的写作,痴迷于对自身生活特别是爱情生活的展现,觉得人世间最美好也最痛苦的,莫过于爱情了。歌颂地域和民族时也一样,走的是笼统的、单纯的、直接的路子,仿佛一个在狂野上大喊大叫或沉迷游走的浪子。

        年近五十,终于明白:写作,是个人的事,但又不是个人的事。因为你年轻时的痛苦,别人也有;你经历过的甜美,别人也曾品尝;你感受到的喜悦与幸福,在他人的世界里,早就上演了上千回。我写作时的聚光灯,不再仅仅聚照我自己,倒是更关注他人的世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试图保留什么改变什么?他们的命运,是否关系到更多的民族?他们的努力,是否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就这样,我关注着这个镇子上的居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每一个人物的自由,珍惜每一个人物的生命。甚至,我要借助于他们,唤醒这人世间被私欲遮蔽的温暖,呼吁世人继承善良、诚实、仁慈的美好品德,恪守自省的精神,滋养悲悯的情怀。

        当我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油腻大叔,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变成人类社会观察者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2018—2019年,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在一个藏族村落驻村,干精准扶贫工作。在田间地头,在高山牧场,在村落庄院里,频繁的接触,使我从村民的身上,感受到或豪迈或含蓄、或阳刚或阴柔、或热烈或安静的生命的气息。这气息是如此强烈,小时候我感受不到,也不曾体验,而今,我意识到,他们始终这样真实而坚韧地生存着,有的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有的胸有大志、放眼天下。他们粗重的呼吸,他们发亮的眼睛,他们带着腥味的汗气,甚至他们或高声大嗓或低沉嘶哑的声息,都让我觉得:他们要走进画布,走进文学,走进电影,走进历史文化的长廊,在中国人物群像谱里,留下他们浓墨重彩的肖像。

        这使我更清楚了今后的写作方向,明晰了写作内容。我分明地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担:我得用文字塑造桑多人的形象,勾勒他们的神情,释放他们的愿望,触摸他们的灵魂。(除此之外,我一介书生,又能干啥呢?又能干好啥呢?)“桑多系列”的创作,其意义莫过于此。

        在文体选择上,我更倾向于用自由、开放、真切、优美的散文诗来进行抒写。在《散文诗》某年某期的“重磅”栏目里,我强调自己的散文诗观:“越来越觉得散文诗是一种开放的文体:不仅能诗意再现日常里的诗性、生存中的哲思、人世间的故事,更能深度发掘钩沉的历史、民间的意志和时代的精神。这文体,不是一个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小平台,而是一座直面世界拷问灵魂的大舞台。”这种文体较之于诗歌,更为自由而豁达;较之于散文,更加严谨而热情;较之于小说,更是简洁而清晰。基于这种对散文诗的认知,使我越来越认同周庆荣等先辈提出的把散文诗纳入“大诗”的写作观。我以为,这个“大”,是视野,是容纳,是吸收,是规模,是突围,是创新,更是千军万马奔驰的疆域。我的散文诗创作,也就有了诗歌的语言、小说的情节、散文的意蕴。

        《桑多镇的男人们》,就有着这种鲜明的特色,对我而言,算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而今,这组作品的获奖,给了我动力,使我能够有信心完成“桑多系列”这座冰山隐藏于水面之下的更多的部分。


原刊于《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10期“讲述”栏目

扎西才让202008.jpg

        扎西才让,70后藏族作家,甘肃甘南人,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诗歌八骏之一。作品见于《诗刊》《民族文学》《十月》《芳草》《飞天》《山花》《散文》《红豆》《西藏文学》《文学港》《文艺报》等报刊,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小说选刊》《诗收获》《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并入选80余部年度选本。曾获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四届海子诗歌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首届三毛散文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文学奖项。著有诗集《七扇门》《大夏河畔》《当爱情化为星辰》,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