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认清使命和责任,以更多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反映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新时代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庄严课题。
一、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首先需要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农村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政策。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中央又作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重大科技成果涌现。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实现了我国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年6月,又提出坚定“四个自信”,明确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新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创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亦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正在给作为新时代见证者和亲历者的广大少数民族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与素材、内容与形式、思想与形象、灵感与激情,少数民族作家需要全身心投入新时代、认识新时代;需要思考新时代、把握新时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属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少数民族作家需要有一个熟悉新时代,将新时代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过程,才能获得表现新时代生活的“人的感觉”及其全部丰富性,才能创作出绘写新时代风貌的厚重之作、扛鼎之作。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
新时代党中央关于包括少数民族文艺在内的文化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与指南,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全方位的繁荣景象。
首先,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体制机制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家协会从2013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少数民族文学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扶持出版、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在出版扶持方面,2013至2015年分三批编辑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55个民族卷共60册,共收录2218位作者的4279篇作品。2016、2017年开展新的出版扶持项目,每年扶持出版汉语作品10部、民族语言作品10部。2016年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巡礼》一书。2018年起开展编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每年10名5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入选。在翻译扶持方面,汉译民专项从2013年起,每年从上年度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中,精选出约200万字汉语作品,翻译成蒙、藏、维、哈、朝五种民族语言,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25卷。该专项至今已出版发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粹》共165卷。民译汉专项2013年出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10卷,共收录347位少数民族作者的民族文字作品汉语译文。2014年至今,民译汉专项针对民族文字作品单行本进行扶持,每年扶持翻译出版蒙藏维哈朝5种民族文字作品10部。在重点作品扶持方面,自2013年开展至2020年已扶持627部。在理论扶持方面,2013年至2020年,分别在北京、宁夏、兰州、库尔勒、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分别从“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中国梦的多民族影视文学呈现、“丝路文学”语境下的多民族文学审美、“审美天堑五彩桥”多民族文学翻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实践,与会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超过300人,并分别出版《“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中国梦的多民族影视文学呈现》《桥梁·平台·园地——2016·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论文集》等论文集。
鲁迅文学院2013年至2021年分别在北京等地举办了36期少数民族文学培训班,培训学员1500多人。《民族文学》杂志社每年也在北京和全国多地举办多个作家翻译家系列改稿班、培训班,每年培训作家翻译家约300人。
二是少数民族作家阵容可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目前是老中青三代都有创作活跃的作家。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方面,根据2021年的统计,中国作家协会现有的1万多名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1593人,其中2013年至2021年入会者569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3500多人,其中2012年以来发展1000多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000多人(2015年统计为500多人)。全国省级作家协会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已超过5000人。从少数民族1.2亿人口总数来看,这个作家阵容是比较庞大的。
三是少数民族作品大量涌现。进入新时代以来,不仅《民族文学》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集中刊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而且很多全国性的名刊大刊包括选刊也很重视组织和编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很多出版社也开始重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出版。仅作家出版社2012年至2018年就出版了约450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为了适应少数民族长篇创作增多的趋势,《民族文学》汉文版2019年起扩版,页码增加到208页,迈入刊发长篇作品的期刊行列,截止2021年8月,已发表长篇小说10部,长篇纪实作品2部,其中7部已出版单行本。少数民族作家在发表和出版作品方面比过去有了更为宽广的天地。
四是少数民族文学影响力极大提升。少数民族文学日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重视。2013年以来颁发的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5位少数民族作家分别获奖。还有57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分别获得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4位少数民族作家分别获得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民族文学》杂志2013年以来,分别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百强社科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称号,被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15-2017年度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作协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对已经与国内外出版机构签订出版合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给予资助,截止2021年8月已资助134个项目。有的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还获得了国际文学奖。《民族文学》汉文版发行到国外,蒙古文版、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也分别发行到蒙古国、哈萨克斯坦、朝鲜和韩国,成为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渠道和窗口。
五是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意蕴丰富。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内容、风格、样式与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新的创作特点:1.爱国主义主旋律与新视角。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旋律,但在新时代以来,一些表现爱国主义的少数民族作品出现了新的视角。2.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主人公出现重要历史人物。3.对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命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4.多角度表现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生活习惯与现代性、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冲突。5.聚焦反腐倡廉,塑造有新意的党员干部形象。6.“三农”题材创作的敏锐。7.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层探索。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少数民族文学尤其要以此为圭臬与指针。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任,应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画出最大同心圆,增强各民族读者的“五个认同”,使各民族读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面对改革开放中国的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写出新的史诗性巨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对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当代中国文学的呼唤,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使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诞生了《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继承辉煌传统,借鉴他山之石,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放眼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气象,烛照历史与现实生发的人性深处的跌宕震颤,以浸润和饱蘸深厚民族文化之彩笔,书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少数民族作家责无旁贷。
原刊于《文艺报》2021年9月1日
石一宁,壮族。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主编、编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发表文艺评论和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多篇。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评论集《走向文学新天地》、散文集《薄暮时分》《湖神回来了》《履痕心绪》、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等,《丰子恺与读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