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和才丹说过:一个正常寿命的人,此生是足够长。

长到什么程度呢?有很多的谜团和郁结你都懒得去“勘”,就在那原地“坐化”了。

这种丈量的方式可能莫名其妙,我也常和才丹班门弄斧,探讨宇宙坐标,他为之一笑,“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总而言之,他懂我,用网络语言说,我们在“同框”和框外共有好多交叉点。

今年一部火爆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所谓“人生苦短季节漫长”,而才丹曾经写过:“由于放逸,我们虚度了人生!”我和才丹也有一个“漫长的季节”,我和才丹,因大学诗歌社团结缘,对酒,然后各自奔走。但人生中偏偏有很多的同框,同框中,有的人已经去世,有的人隐没,有的人去而复来,有的人“凭一个词汇”爆发,更多的人凋落。共同的归宿摆在那里,共同的特征是正在老去。

在时代的车轮下,那种青春夸口,“大学”“诗社”“江湖”的夸饰,是我们唯一逐一勘破的谜团。亮丽的编织,被岁月打败,变成了僭伪。多年以后,我们在海南澄迈一个北方人猫冬的小区通宵喝酒,彼此自述,自嘲和原谅岁月,彼此的情态,如互联网谑称的佛系。

在海南,我看到了才丹“落地”的一面,才丹候鸟生活似乎和他的青年期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青年期的才丹是飞翔(哪怕他的磕长头也是飞翔),现在展现的更多是臣服,自然规律的臣服:在清水湾经营他的小巢,侍奉家人,减少社交,为职称、落户、人才政策和各种迁徙、安顿而奔走。他现在展开的世界,让我想起了于坚的长诗《0档案》,里面布满了填表要素,各种标准化、规定性、阈值和数据。按理说这些冷冰冰的规定性都是自由的对立面,才丹的虔诚人生,也伴随了这些人生规定性,但我现在感觉到才丹并不是从字面上理解抗争了。我分明看到了《空行》里诗人的自我咬啮和无力悲歌,充斥着吸附力和挣脱力的较量,这里面的挣脱和“短促突击”,有一些驾驭上的难度。这里面家族家史的叠层,是才丹灵魂世界的“冲积期化石”——里面的历史背景和西北老家的风物,更多的属于他的收缩性人生的幕布,我还注意到了无论是他在清水湾时期的两部长诗,还有短篇小说(未刊),都流露出对闲言碎语的在乎,和隔绝这些的壕沟,从框架语义学分析是非常有意思的。诗人子燊不赞成诗评滑落到诗人本身,认为是一种绕行。而我并不这么看,至少才丹这样一个超级案例,必须辅以角色分析,才能尽可能直抵真身。

现在的他因为忙碌而有点寡淡,毕竟他过去还是有过超级情圣的一面的,而现在,因为围绕着老人和病人,因为生活日常(值得一提的是,琐事和日常性烦恼也进入了他的诗歌之中),克制饮酒而变得失趣。

但是,这些表面,并不妨碍我对他心壑中岩浆奔流的观察。

《空行》的场景,多冥思,肉身超越。《空行》一眼看上去显得有些庞大,有些句式气韵之间的不兼容,甚至出现时事新闻和网络批评的符号,和才丹以往的断章(泛泛意义上“断章”也属于长诗)是不一样的。从天庭到柴米油盐,从壁画到孝顺父母的宣讲,他触摸的病理史和家庭日常,构成了他诗歌宇宙的另一股浊流——这些不吝世俗的刀锋,和以前的浪漫主义高蹈形成反差,在另外一部长诗《走神》里,甚至还夹带了反玛丽苏的情圣破裂的情节。两部长诗形成互文,成为“见山还是山”的深渊拉拽,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

才丹五年前谈到:

个人喜欢写长诗的感觉,发现音乐家们喜欢交响曲。听他们在酒桌上充满激情地谈论、分享各自喜欢的经典,感觉特别棒。虽然诗歌和音乐不是一个系统,但一个是音符的舞蹈,一个是文字的芭蕾,都是在“心灵激情”的作用下的抒写和讴歌。一首长诗是一次旅行,一首交响乐,何尝不是一次恢宏的远征呢。比如他们甘之如饴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在我感觉中,就是一首荡气回肠、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长诗。

才丹想到了什么?无论是北岛《白日梦》还是《荒原》贵妇人喋喋不休的形状,都能看到才丹的奔突意识,长诗写作让才丹感到兴奋。对于诗人来说,长诗这种形式,“名-器”关系,是混元的;“长诗”和新世界,是并趋的;长诗的物理意义和征服(包括自我征服),是先于本质的,形式大于本质。这与诗歌来说绝不是倒悬,甚至是一种特权。

而长诗的物理,不是黄金,而是从天庭的勇堕——“心甘情愿地参与这个世界的噪音,骚动”,虚空依旧,孱弱依旧,祈求远离束缚。

而这种对现实现地的鞠躬,又何尝不是一种解放呢?!

周游列国的云上感悟,和西北县城批发市场的烟尘跋涉,你能说前者就更高蹈吗?

古寺青灯的冥思和“华袍虱子”的现实,你能说前者就更纯粹吗?

当然这种辨析,在佛教面前都是小儿科。

重要的是,这是旺秀才丹个人世界的两组画面,很明显,他已经走出了自矜,走出了语言和凌空写作的舒适区。

1705549447163673.jpg

宋强,1964年生,曾任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第四任社长,策划撰稿大型专题片《中国话》2023年央视播出。《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