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本
藏文诗歌文本来源于印度。从印度的《罗摩衍那》、《云使》到藏族的《云努达美》(均为叙事诗)一脉相承。传统文本经历了发展到衰落。当代的端智加开始白话诗的写作到江瀑。白话诗的板结。本文创新。文本边缘的模糊性。用汉文创作的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还沿用这个文本。当前汉诗文本较无序、庞杂。
文本→语调→方法(方式)→形式
本文→话语→叙述(文字)→内容
传统文本的缺点:形容词多,过分关注音律和尾韵,忽略了生命的韵律、节奏,而使本文显得单薄,不能直接到达事物,甚至事物的核心(隔着精美的糖纸永远也尝不到糖的甜美)。
藏族历史上的许多史书、名人传记等,不但是研究历史的范本,也是很优美的文学作品。有人称它们为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精品,也有人认为是超现实主义、原始主义,甚至说是未来主义,因为它们贯通一切,超时存在而永恒。如:《红史》、《白史》、《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安多政教史》、《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情歌及其秘传》等。当然文学艺术的遗产中还有八大藏戏《苏吉尼玛》、《诺桑王子》等,《米拉日巴道歌》、《水树格言》、《萨迦格言》、《格丹格言》等。
翻译和吸收: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能吸收和消化异文化的民族,包容性极大。据说苯教就是汉族的道教。按我的看法,不是说历史上佛教传入藏区后融合了藏族的原始宗教,而应该说是我们的民族以她惯有的博大,把能为我们所有的传统吸收进我们的血液,化为我们独特的生命文化。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接受了它,才形成了令全世界注目的独特的藏传佛教。现在更应该保持这种传统,大量翻译汉文的和国外的优秀诗歌、小说、散文、哲学、美学文章,以充实我们的胸怀。我们这种交流是双向的。藏诗未能繁荣,而汉诗从二三十年代起,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却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就说明了问题。我们也应该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许多外国(尤其是西方)的诗人、艺术家都从东方的文化、哲学中吸收了养料。
B:技术与素质
粘连、叙述状态、(色彩)层次过度、语言张力、意象、语境、音乐性(呼吸、节奏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过分注重尾韵,读者可能像听音乐一样,沉浸在紧迫、急促的节奏中而倒致语义的消失。所以要关注节奏。)"诗歌具有声音、本文和图形(像)三重性"(肖开愚语),诗歌中的许多技巧在藏文诗中都有,比如通感,藏文中有"甜蜜的声音仿佛甘蔗般……"类似的例子极多。大气的诗歌以横扫一切的气势存在。惠特曼的《草叶集》,金斯堡的《嚎叫》及其《注解》。节奏(从音乐中收回财富)--从绘画到美--善--真--天人合一。要从民歌中吸收其洗炼、优美、表达的直观性。明心见性,即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核心。
节奏:野兽派的马蒂斯,印象派的凡高,用绘画表达的生命的节奏。马格利特(比利士超现实主义画家)、克利(线条大师、用线条表达一切)。谭盾(音乐鬼才)。埙--鬼魂的声音。鹰笛是用于招魂的。藏族密宗中用一种独特的法器,死人腿骨做的骨号,用于招集鬼魂,从而超度亡灵(最终目的)。最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效果应该给人一种孤寂、安宁和幽静的印象。也就是说,应该安抚所有的灵魂。
目的:诗歌是一种智慧,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道心灵之光--为了追寻生命的奥妙、追寻那失去的神的踪迹。文以载道。空。智慧跟智力(聪明)有区别。智慧跟机智(阿凡提、阿克顿巴--机智人物)有区别。醉心和执著的区别。比如虔诚的宗教徒与宗教的关系谓之醉心。但一个人要徒步走遍全世界,任何困难都无法改变他的初衷,此谓之执著。悟--心灵的、直觉的、生命的,博大精深谓之智慧;思--大脑的、理性分析和推理的、浅表的、非本质的谓之智力。所以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说。大艺术家放弃外在信仰,而转向对生命本身的思索。现代派的一些画家画变形的人体--人体并不是最美的--变形是为了找到了人的灵魂。追索--《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用了84天捕捞到大鱼,但结局却道出了这个世界的真相:空!这才是最本质的。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向生命深处追索的精神。
方式:民族性不是肤浅的雪山、鹰的描写。有时诗歌也是丑恶的。时代性也不是机械的慕仿,比如文化大革命仅肤浅的虚假和千篇一律的文字来说就是人类的灾难。就是在目前,因为海子和骆一禾,诗坛上"麦子"泛滥也是一例。要挖掘我们民族心灵深处苦难和活力的积累。应该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宗教、风习及文化。
激情:是血液的澎湃,是隐伏着的某种令人吃惊的东西,如海明威。疯狂的迪斯科则是纯粹的发泄。一种是有内容,但要扼止其涌出,另一种则是没内容却要硬挤出来。
孤独:产生意义叫孤独,否则叫绝望。
伟大、智慧的真正含义:大活佛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的得道者的宁静,千军万马都会淹没其中的宁静。
短命与天才:清脆而撕心裂肺的啼叫。荷尔德林、尼采、海子、骆一禾。
抒情诗:清越生命的飘摇和绽放。
大诗:低沉而雄浑、悠长的吼叫。《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罗摩衍那》。
神授诗歌:《格萨尔王传》,不是集体创作,也不是个人创作,而是真正的神授(特异功能态下获得的诗歌)。
最神圣而伟大的诗歌:佛经、道德经、圣经、易经。这种意义上的诗,它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度众生。但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诗。再辉煌的世俗诗歌都无法超越它们。
喝酒:集体无意识。酒神说是只取了它创造和安慰人的一面。酒使人厌倦,但没有酒又令人寂寞。实际上酒既带给我们一部分灵感,也带给我们巨大的伤害。
诗人的区别:血液(家族遗传)、灵魂(天赋)、自然修炼的不同。由于生命体验的不同和血液、灵魂积淀层次的不同,导致诗人的区别。诗歌究竟是一次远行还是一次回归?一般来说,刚开始创作的人渴望远行(有走得很远的说法),到一定时候又会返回--家园感。回到诗歌的源头。当然也不一定是这样。有诸多例外的人。比如我练习的就是从远方到达这里,我现在就在我自己的周围,我写作。但无论如何,不要为要成为一个诗人或者名诗人而写作,真正的诗人是为着能完美而准确地表达生命的欢乐和痛苦、光荣与梦想而写作。
为真理而写作。不要为世俗的掌声和鲜花而写作。说通俗些,真正的诗人,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而不是数量和其他。比如意大利十三世纪的诗人达奎诺,一生中只写作过十余首歌谣及一首十四行诗,便名垂诗歌史了。而乾隆皇帝一生写过一万多首诗,但诗歌史却没有他的名字。(补充一点: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她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只写过200余首诗,而且大多为短诗。这的确说明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慧眼识英雄以及其真正的公正性。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再比如,我认为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有哪一首诗又能胜过六字真言呢?它简洁、明快,但又充满无穷的含义、神秘和不可理解的能量。千百年来有无数人吟诵和传唱着六字真言,从而获得慰籍和超脱。所以它才是一首真正的光辉而卓绝的诗篇,反证了做为超凡入圣的诗人佛陀的伟大和不可思议的智慧。
那么,在世俗境况中,诗人又是什么样的尤物呢?我认为诗人是大地的喉咙,是大地向天空诉说的喉咙,泥土那绵绵不绝的歌唱就要从这一只喉咙里流淌出来。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曾说:"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所以,诗人,赋有这种天命的诗人,他不得不歌唱!
C、目前的诗人
扎西达娃——接通了人和神话的道路,他的成功在于借用拉美的文本来写藏族。
色波——更深地思索民族神话的心灵背景。
一个是马尔克斯,一个是博尔赫斯。
马原——藏区里成熟起来的汉族作家。为中国文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本。"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这句被认为名言的话,一下子点出异文化的背景存在、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自信和自我存在的姿态。
昌耀——吐蕃特母亲喂养的诗人。
张子选——面对冷酷的大自然的引吭高歌。牧业文化的歌者。
海子——农业文明的礼颂者。
韩东——东方文化和宗教哲学在诗歌中的渗透。禅味。韩东的特点:使平凡的人和事物有了诗意;是哲学而不是哲理贯通诗歌。
于坚——从现实中发现流淌不息的美和神话。
西川——中西合壁的典范。
崔健、腾格尔——卓越的行吟诗人。
当然,这些名字并不代表整个当代诗界,仅是我只所好的一部分。
D、文学的特殊领域——性
不是不能写,而是看如何切入。以仓央加措为例。应为这位诗人翻案,仓央加措情歌应改为道歌。《吐蕃》一书中评价仓央加措说"除了米拉日巴的抒情诗外,他的诗要算西藏最抒情的诗歌了。他在诗中并非表现了色情,主要表现的是深刻的宗教情感。诗中也表现了所有佛教徒传教的意识--如果我们寻找善美,我们在任何地方,在每个地方都可以找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改变为对我们有益,帮助我们走上中庸之道……我们还确信,在私人教师班禅指导下的那些训导者们,肯定是在他们的权限范围内尽力使他摆脱肉体的欢乐。由于这个原因,他完全有可能接受了密宗的实施方法,使肉体欲望被引入精神渠道中去。"
仓央加措道歌没有确切的数字,最多的手抄本中有三百六十首,但他却是我们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实际上,他的诗歌是用了浅显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佛教哲学中最深奥的学问--密宗的某种境界。有诗为证,他曾游戏于三昧,形似放荡不羁,实则清静无染。
"天天有骄娘相伴
从来未曾独眠
虽有女子做伴
从来没有沾染"
据密宗学者讲,从密宗角度讲,仓央加措的诗全能做出宗教上的解释,如: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娇娘的脸蛋儿
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是修炼密宗过程中对本尊神的观想。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性-性欲-色的抒写,如果把握好,实际上同样可以表达真理。当然,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如果从描写性的历史来看,先有藏族的《云努达美》、汉族的《金瓶梅》,之后才有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比起中国更早的《春宫图》、《肉蒲》来,那劳伦斯的描写从时间和涉猎广泛上都无法与之比拟。
从《云怒达美》、《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到自白派(隐秘的性体验)到中国当代的翟永明、唐亚平、伊蕾--伊蕾的一种优美的抱怨:"你不来与我同居"——人性的揭示、本源的东西,被压抑的、文化的。释放。弗罗伊德使性这个话题变得有趣,但并不确定为真理。
E、流浪意识
藏族历史上的游牧、迁徒、朝圣。
桑塔亚纳《旅行的哲理》"从植物到动物的变化是最彻底的革命。""而往日在阳光下舒展筋骨,在无知无觉中闲散度日的生殖器官--花朵,现在被严严密密地藏在下身,尽可能少去看它想它。而且这个羞耻成了动物的负担,可以引起他们的郁郁寡欢或者处心积虑,或者强烈反抗。但他们的不安又成为旅行的新的动力,而且是最持久最强列的动力。""最基本也是最悲剧的旅行就是迁徒。灵魂逃避那块生它养它的土地。"
我是个典型的流浪者--浪子--旅人,我内心的主题。我一直在渴望回来。我渴望生活在我自己的周围。然后写作。这是一种待命状态。时刻都能听到呼唤,不知来自何处。比如我有个朋友,每当他喝醉酒,就会跑到黄河边去,去唱去喊直到疲惫,然后回来,他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是什么使他如此神往黄河。
从流浪的总的背景来看,我更喜欢大自然。我不喜欢被改造过的所谓符合时代的大自然,我是喜欢历史遗迹及保持了原貌的大自然的自然景观。现在草原上开矿、破坏植被、大批采金者涌入,大量的汽车、拖拉机冒着黑烟。比如像蛛网一样布满各地的电线、电杆,我们1993年藏区拍电视时最头痛的就是这些障碍物。也许从实用的角度它们有价值,但我认为从审美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这是对大自然人为的姿肆破坏,让人不舒服。我们的祖先从未开过矿,比如煤矿,光靠烧牛粪就能生存到现在;比如金子,从河里淘洗一些就可以,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但现在不同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人类的犯罪。这不能不令人想到那个充满流浪和还乡意识的哲学诗人荷尔德林,他在100多年前就对未来人将被技术从大地上驱逐出来做出了预言:"人不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而且会因为精神上的虚无而结束自己。本世纪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自杀,就是一个个绝对的证明"(刘小枫《诗化哲学》)。所以精神上的回归家园成了"现代流浪者"们的主要情怀。"既然时间之峰厌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峦/密集聚居,相偎相依/那么,圣洁浩瀚的水波/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衷情/返回故里。"
还乡、还乡、回归故里成了现代人的主题。
"诗人才是人类的榜样,做人的楷模。他必须无畏地伫立在神的面前,孤独一身,不管他原意与否,他的灵魂都必须时时承受沉重的愁绪,但他的纯真,他的挚爱,他的温情,使他无需武器,无需巧智,却能向尘世中的他人发出充满稳秘的召唤,要他们倾听诗的倾诉,使他们开天劈地第一次洞悉故乡的真谛。诗人唤醒人们去沉思,沉思那若即若离的接近中的奥妙。诗人激发人们去温爱,温爱那矜持温柔的人灵。诗人最亲近的亲人'只是那些虽然远离故土,却一直凝视、眷恋、光耀自己的故乡的游子,是那些为了寻求那自我隐匿的发现而献身,乃至无私地牺牲、奉献自己生命的故乡的儿子。他们执着的牺牲向故乡的亲人们发出了诗意的呼唤。'只有那为人类的苦难主动担当痛苦的人,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些隐忍着不能言说的痛苦、不能表白的情思而又坚持把默默温情奉献出去的少女,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刘小枫《诗话哲学》)所以,你虽然在流浪,但你必须为人类的还乡而努力,你不能以"过客"为由逃避现实,你不能遁世,你必须积极地站出来,在现代世界里争取使人类返回精神的故乡:
我寂然一身,但祖国之父
你就在我头上,超然于云雾之端!
呵,万能的苍穹!
还有你们,大地与光明!
你们三位一体,永恒无极,
宰割万物,施与慈爱。
那把我紧系于你们的丝带永不断裂。
我自你们溢出,
追随你们而浪迹他乡。
现在,我已饱阅人生,
又与你们,与欢乐的神明同返故园。
—— 荷尔德林《致流浪者》
另外,据说一些写作者对现代的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感兴趣外,对其他现代科学充满恐惧:大炮、火箭、飞机、原子弹。汽车的增加倒致车祸。说不定哪天一声巨响,我们都找不见了。比如机器人,由一些集成块、软件和机器组成,没有灵魂,却像人一样,在你身边忙来忙去,与你谈心,多可怕。再比如,你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月挣来的需要养家糊口的几百元工资,如果爬在电子游戏机上几个小时,便被它全部骗光了。除了对科学技术感到迷茫外,你还能获得什么呢?
现代科学的发达,导致人肉体功能的退化。那么面对如此状况,什么样的人才算强者呢:
"人类的进化,就在于不断地丧失掉四肢的功能,丧失掉我们所有肉体(躯壳)的功能,使我们的大脑日益万能。我们的意识不仅可以作用于自身,也可以作用于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我们甚至于可以通过意识自身把我们全部的意识转移到我们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上,进而抛弃掉我们的躯壳。这就像我们可以剥掉兽皮,而让兽的精神依附到树或者其他事物上,它会仍然活着。正如我的小说,我在最终的完成中,毅然抛弃掉我的肉体,而让我的精神全部附着在文字上,这样,我所有的痛苦和泪水便都进入了文字,而唯有不幸和灾难被我的肉体带走,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渐渐地腐烂、坏掉,最终消逝。
"这是我们的生命中最简朴的享受。
"因此,我想告诉读者,这里是一杯酒。我喝掉所有的空,而把满留给你们。"(拙作《西藏的梦幻之书》)
至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什么是强者?强者就是那平静和智慧的人,那在灰烬中握着鲜血的人。强者就是那稳操胜券而又不动声色的人。
F、其他一些问题
一、死亡意识
这是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我推崇《达赖生死书》、《西藏度亡经》、《西藏生死书》、《埃及亡灵书》。
二、饥饿体验
就我个人来说,我参加过一次我们藏族人的闭斋节,藏语叫"娘乃节"。我想在这里详细记录下来。那是1996年夏天的一个日子,我们参加娘乃的人全部到天堂寺的释迦牟尼殿(也可以在某一户人家)。第一天中午吃一顿饭,这顿饭你要尽力吃饱。接下来一个下午你都要念六字真言,中间可以休息,也可以跟别人聊天。下午不能吃饭,可以早早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多起床,4点准时集合到寺院的经堂里。这天你只能念六字真言、磕头、转经和中间间隔性地休息一会儿,整天除念经外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和任何人说话,说话意味着丧失所有的功德。这天下午4点左右集体诵经仪式结束。你也可以早早回去休息,第三天凌晨同样是3点多起床,4点多到经堂、经过一阵念诵后,语禁开了,就是说你可以和其他人说话了,但还不能吃东西。等念到上午10点左右、闭斋结束,先端来一点儿稀稀的糌粑糊糊给你慢慢喝,为的是开胃,待过一会,才会端来食品让你吃。吃完饭,算这次娘乃节过完了。你又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我参加的那次是第一次,第二天一整天还感觉自己可以,而且那天念六字真言达8万遍。第三天凌晨2点多的时候,我开始感到饥饿难耐,身体虚弱,心脏和四肢都在颤抖,睡意皆无。我在被窝里熬到起床,然后到经堂里,这天已无法大幅度磕头。我慢慢地磕了几个头,然后坐在垫子上,为了保存体力不敢再动,只是不停地念诵六字真言。到8点多的时候,我出去上厕所,感到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突然后仰着昏到在地上。由于倒地时头垫到一块石头上,疼痛使我清醒过来。我起身,四面没有人,因为羞愧,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我回到经堂里,默默地念诵直到开斋。侍奉的僧人端来糌粑糊糊和其他食品,当他把碗送到我手中,我终于明白了粮食的意义,知道了为什么有"圣餐"的说法。我热泪盈眶,默默地喝完,过了一会儿,又吃馒头和其他食品后,体力才有明显的恢复。我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我得到了许多许多。首先我明白了宗教为什么如此神圣。我知道了真正的宗教其实最关注我们基本的生活而且教给我们重新认识和体验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并从中体会出存在的意义。我们藏族把活佛、圣者称为仁波且,即珍宝的意思,比如称班禅大师为班禅仁波且。但同时也把食物称作仁波且。比如食物藏语叫萨玛,人们经常会说:萨玛仁波且。这次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食物也跟活佛圣者一样,被我的同胞们称做"仁波且"。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讲给朋友听,朋友说:"是不是就是海子说的'养我性命的麦子'那种感觉?""是的,就是那种感觉!"我告诉他,但是,我知道,或许比那种感觉还要深切。
三、元素
"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你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这些都是不够的。你应该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有时,要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的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四、易逝之美
a、河流消逝前突然的汹海;
b、一个生命终结前对世界深情的顾盼;
c、浪子突然的醒悟,跪在泥土中哭泣;
d、得道者脱下肉体超然而去的背影。
五、四首短诗
a、海子
风很美
风很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很美
水很美
无人和你
谈话的时刻很美
b、昌耀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c、夸西莫多
转瞬即是夜晚
每个人孤立在大地心上
被一线阳光刺穿
转瞬即是夜晚
d、才旺瑙乳
秋歌
果实,被凡人之手摘去
而众神之手啊
你们为什么不将落叶抓住?
六、忠告
a、不要因急于企及光辉而大量砍伐木头。(才旺瑙乳)
b、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歌德)
c、先学做人,后学做文。人光有知识不够,还需要人格。人格的最高体现是对社会和人类的无私奉献。要追求人格和诗格的完美合一。(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d、诗人的所做所为毕竟是一种职业,没有什么值得狂妄的,他应附在人类的泥土上,只为人类服务,与人类相依为命,如同影子与人体一样。(希门内斯)
e、博览精思。(成语)
G、诗歌的意义及我个人的态度
诗歌是贫穷者的礼物,诗人是那苦苦坚持赠送礼品的人。罗·布莱:"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美的"。韩东"你看我如何把这贫穷的日子过到底。"优美的失落与安慰。诗歌究竟能给人什么帮助呢?诗歌能否净化人的心灵?除了那些各民族信奉的诸宗教神圣的"经"外,我向来不认为诗歌能拯救更多的人。靠诗歌救国更谈不上。有些诗人的人格不像诗那样能成为我们的楷模。比如有的天才人物,虽然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诗篇,但他们生前却放荡不羁,与世俗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初学者如果只注重诗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了解他深刻的体验和思想,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机械模仿诗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成为行为诗人。把握好的,可能会用世俗认为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最终认识并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塑造,并为人类留下美丽的诗篇。把握不好的,既留不下诗篇,还很有可能走向犯罪,坐大牢以至坠地狱。例如有人一个趔趄,摔得鼻青脸肿,但捡到了一块金子。这就有意义。但有的人摔例,不但捡不到金子,还摔在狗屎上,只好自认倒霉。历史上像兰波那样既搞同性恋、贩卖军火,又能写下划时代诗歌的人是有的,但这种人的情况很复杂,很难分析透彻。我主张作诗可以向他们学习,做人最好还是不向他们学习。
比如顾城。我认为他的死不应该成为抬高他身价的筹码。相反,这个事件应该说是使我们终于认清了他的佐证。我们中国人的毛病就是一窝蜂,新闻媒体把顾城炒过了,似乎他杀人是应该的,似乎他是个民族英雄。为什么,在这样的年代,一个杀人犯却成了社会公开纪念和抄作的红人儿,他的书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作家的书都出得快。应该说,艺术家代表的是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不珍惜别人和自己生命、穷凶极恶的人是不配被称为艺术家的。做为单个的生命,我们同情他和他的受害者,并原意为其祈祷,并祝愿他们的灵魂早脱苦海。但做为一起真实的恶性事件,我们没必要为他辨护,有罪就是有罪,不要因他发表过一些诗歌,曾经算是个名人而欲盖弥彰。我曾经好像读到过一篇文章中说北岛曾毫不客气地当面指出过顾城的诗写得不行了。是不是诗不行了,就要自卑,就要绝望?在《英儿》一书的"死囚"那一节中,开首有三行诗:"你从花坛里出来/你根本没有脚/你让我不要踩它"这几行诗让人感到恐怖,是童年听鬼故事的那种阴暗情景。这肯定就是他死亡的前兆。不是他写出来的诗句,是死神为他显现的图景。我只感到恐怖和他在死亡面前的无知。应该说,我们可以原谅顾城写不出好诗的某种自卑情结,但绝不能原谅他的杀人。
那么,海子及众多纯粹无害于别人而自杀的诗人和作家呢,将如何评价?这的确让人为难。佛经上说,自杀也是有罪的,也是害了一条命,不尊重生命。这个世界很大,秘密很多,我们不达到释迦牟尼、老子、耶酥那个境界,是不会完全知道这个世界乃至宇宙的秘密的。
可见,诗歌有时候并不承担什么。它只是为了洞见巨大生命的秘密,捕捉住那转瞬即失的事物。这是心灵的东西、一道心灵之光。一种穿越了时空而存的符咒。它本身就是个秘语。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真正的艺术家已不被社会所关心,他们默默地写作,默默地死去,完成他们本不应该这样的寂寞的生命。所以,要学会热爱我们时代的艺术家、保护他们。要热爱和保护艺术家。不但要阅读以往所有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要阅读和了解现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和灵魂。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经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这也是心灵有意义的旅行。真可谓"我们在生活中遵循着一种真理的同时,还应该去追寻更高的真理"。
就我个人来说,我热爱那得不到的事物,热爱那虚无的事物。我愿意将一切美好的事物像一道秘密的符咒一样,藏在我的心灵中,化进我的血液里,成为我生命的语言。我渴望被这秘密击穿并带走。这就是我和我的未来所能给予这个世界的。做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渴望在书本中度过生命,像一首诗中所写"生命在言辞中得以延续和改变"。我渴望能宁静而自由地活着。活着并且思索,这比什么都重要。
H、结束语
让我们再回到桑塔亚纳的《旅行的哲学》:
"一个人如果真正品尝到了果实,摸清了根脉,就不会想到移植这棵植物了。优秀的旅行家在异乡的风尚与艺术中认同越多,便越体会到自家的艺术与风尚的深邃与美好。""了解世界的人不会对它贪求,不满意自己命运的人也不会对他表面顶礼膜拜的外国神明抱有多少真正的崇敬。外乡的完美也具有地域性,也有极限,也是受到命运的摆布而只能如此,别无选择。如果这个限制与偶然在外乡创造了美,那么人只要深入自己的生活,去其谬乱、清其合混、发其根本、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便可以创造自己的美。这样,智慧的旅行家就会回到自己的城市,赞美它的名字。"
是的,应该回到你自己的心灵中,赞美你的故乡和你秘密的爱情,沉醉并呼唤你心中美神的名字。
1996.初稿
2002.12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