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发现的谚语,按其标题称为《松巴谚语》。除前面数侧略有残缺外,其余基本完整。共有三、四十则之数。内容多是讲为人、处世、治家等道理的。
一、关于为人处世的:
“英雄胆气壮,不惧怕死亡;
贤者智慧高,知识难不倒。”
(译自《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下同,不另注)
这是提倡并赞扬为人要英勇而有学识。上下两句是并列的直陈式。
还有讲对人要和气的:
“贤者婉言投使,别人会象听父亲的话一样顺从;
恶人恶语威胁,即使是恩大的亲人也会变成仇敌。”
只有对人和气,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帮助。如果对人凶狠,结果树敌众多,使己孤立无援,易遭失败和不幸。采用了正反对比手法。
有主张虚心好学,不断努力前进的:
“君主即使渊博,也要取法于他人;
良马虽然善走,也要催之以鞭策。”
二、关于家庭的:
善言相睦,是家庭的根本;
恶语相伤,是魔鬼的入门。
这则谚语也是采用正反对比手法指出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语言得体,和睦相处,家庭才能幸福安宁。若是彼此责骂争吵,互不体谅,便会象把魔鬼引人家门一样。使家庭破裂,遭逢不幸。
还有讲教育子女的:
“儿子比父亲贤德,家道兴旺如火在草原燃烧;
儿子比父亲恶劣,家道破败如血被水冲刷掉。”
这是说要教育子女后代比先辈更贤德有为,才能使家庭不断兴旺发达。推而广之对一个国家,对整个人类都是如此。所甩“火烧草原”、“水冲血迹”的比喻是生动贴切,并富有牧业气息。
再如:
“母贤子聪明,犹如金饰镶宝玉;
母恶子顽劣,恰似破屋堆粪便。”
还有若干则谚语都象上举两则一样,从各个角度阐明教育子女使之贤能向上,对家庭兴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说明当时人们对家庭组织的重视。虽只圃于家庭的小范围,但道理是正确的,也是可以推而广之的。
三、其他:
“富家常被贪婪的权贵所败,
贤者常被嫉妒的恶人所毁。”
这则谚语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丑恶不合理的现象。抨击了权贵者的贪残和恶人的嫉妒都是以伤害别人以满足己欲为目的。谚语提醒人们要警惕。
“小雀儿喜欢黎明,
猫头鹰盼望黑夜。”
这则谚语用雀儿在清晨吱吱喳喳欢叫和猫头鹰喜在夜间活动的客观事物做比喻,宣示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爱憎也不一样。在感情色彩上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即“好人喜欢光明,坏人爱好黑暗”。通篇用比喻,形象生动。这则谚语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喜爱并常加引用,可见它揭示了一定的客观真实,为人们所珍视和欣赏。又如:
“人不熟,笑也认为藏敌意;
地不熟,白天也如在夜里。”
这则谚语也是一直流传在藏族社会上,它生动地揭示出一个人初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不谙情况,不摸底细时的警惕心理状态和不知所措的处境。到了阶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横行霸道,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存有戒备,特别是被压迫者,初到他乡,不知何时、何地、何人会突然给以伤害和凌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这则话语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内涵,能流传久远。
再如:
“一棵挺立的松树,能形成无边的森林,
一眼小小的碧泉,是汪洋大海的精华。”
这则谚语用生动准确的比喻,阐明了个体与群体、少数与多数的辩证关系,有着丰富的哲学道理。
《松巴谚语》共有三、四十则,绝大部分是两句谚。两句之间的用词、组名和音节数目及节奏停顿都是相对应的。与汉族的对对子非常类似。读起业节奏鲜明,听起来响亮悦耳。两句之中,有全是直陈的,有全是比喻的,也有一喻一实的。就是直陈中,也含有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足见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已经相当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