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则是藏族文学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姿的格桑花。她以浩繁的篇幅,宏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闻名于世,为世人所瞩目。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不愧为藏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学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的史料价值。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格萨尔》这部迄今为止仍旧活在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史诗,是汲取藏族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创造之精髓,历经跨朝越代的历史锤炼,绵延千载的艺术加工,扩充演绎,不断丰富,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产品--民族文学艺苑中的千秋奇葩。在她的整个孕生、成型过程中,自始至终,从未离开过《格萨尔》说唱艺人。正因为有了这些世代相继,层出不穷,具有文学修养和杰出艺术才华群体的辛勤耕耘和创作奉献,使《格萨尔》史诗以她旺盛的生命力在雪域高原不断繁衍,不断传播,流传至今。《格萨尔》所蕴含的融汇百科、包罗万象的深邃内涵和她所呈现的恢弘壮阔、瑰丽多彩的艺术神韵,就是民间艺人在史诗创造过程中所展示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匠心。在史诗流传的漫长过程中,他们用惊人的才华,进行着辛勤的创作活动,用他们的心血浇灌着《格萨尔》这枝文学奇葩。他们代代相传,人才辈出,那些才华出众的艺人群体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又是史诗的创新者,是史诗的重要载体。他们在史诗传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低估的。降边嘉措先生曾在他的研究专著《<格萨尔>初探》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最优秀、最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诗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那些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的民间艺人,对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子孙后代怀念和崇敬。倘若没有他们的非凡才智和辛勤劳动,这部伟大的史诗将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人民、蒙古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将失去一份宝贵的文化珍品。"毋庸置疑,没有民间艺人群体这个载体,藏族人民不会拥有如此让人骄傲的史诗,世界上最长史诗的桂冠永远属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而不属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一)、艺人的分布与类型
从广义上讲,《格萨尔》史诗广泛流传于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凡是有《格萨尔》故事流传的地方,就必定有说唱艺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史诗流传的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从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经藏北草原、三江(长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区,再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到长江源头和黄河源头;从阿里向西,翻越喜马拉雅山,经拉达克地区,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在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史诗流传带。在这个流传带,曾经孕育和现在正在孕育着不少的说唱艺人,他们在吟诵这部古老的史诗,承载这个古老的文化。根据我们的调查,到2003年,中国境内尚有100多位艺人活跃在民间,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和云南等5个省区。《格萨尔》说唱艺人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形成一个庞大的艺人队伍;地域覆盖面如此之广,几乎分布在整个藏区。
《格萨尔》说唱艺人,藏语一般称为"仲哇"或"仲堪",意思是"故事家或精通故事的人"。由于地区不同,传承各异,其说唱形式也各具特色。经过专家学者长期的精心研究,将《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闻知艺人(Thos-Sgrung):藏语称做"蜕仲"。"蜕"意为听、闻,即听别人说唱之后靠耳听心记而学会说唱的艺人。这类艺人的特点是大多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聆听艺人说唱的同时,自己可以阅读一些史诗部本,来充实史诗的内容,加深对史诗的了解,以便丰富自己的说唱内容。他们一般只会讲一到两部或三部,最多的也只不过四五部,而且是在群众中比较普遍熟悉和流行的史诗,如《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霍岭大战》、《北地降魔》、《地狱救妻》、《姜国王子》等,这些可以说是《格萨尔》中最精彩的几个部本。或者讲一些章节中的精彩片段,如:"山赞"、"水赞"、"马赞"、"帽子赞"、"帐房赞"等等,他们大都认为由于自己缘分浅、天赋差,没有得到神的启示,是跟别人学唱的。这种艺人在藏区比较多,占艺人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遍及整个藏族地区。由于此类艺人为数众多,活动地域广,因此,以上几部史诗部本在藏区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颇广。他们的说唱满足了群众精神生活及娱乐的需求,为传播和保存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掘藏艺人(gter---Sgrung):藏语叫做"德仲"。"德"为宝藏、伏藏之意,"仲"为故事之意。"掘藏"一词本是宁玛派的术语,因史诗《格萨尔》与宁玛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故将这一术语也用于《格萨尔》,把能挖掘《格萨尔》的艺人称掘藏艺人。掘藏艺人又分为两种:一种叫"物藏",藏语称"则德"(rdzes-gter),是指掘藏艺人把吐蕃时期或前人埋藏在地下的《格萨尔》史诗原本发掘编写出来成为抄本;另一种叫"贡德"(dGong-gter),是指把从人的思想意识里挖掘出来的意念--《格萨尔》的意念,再用文字写出来成为史诗抄本。按字面意思翻译是"心中藏着宝贝"。意思是这类艺人心里藏着宝贝--《格萨尔》的故事,是靠挖掘出的抄本而说唱的艺人。他们能挖掘宝藏,就像矿工从深山把宝藏挖掘出来一样,这"挖掘"的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念,将《格萨尔》的故事书写出来。这种传承方式,与苯教的"口传经文"、佛教的"心间伏藏"相类似。按照他们的解释,神佛或先贤把经典传给有缘分的人。由于前世的"缘分",一些人心里藏着经典"德",一旦得到上师的加持,开启"智慧之门",就能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书写成文。原四川康区的米旁大师,传说就是一位著名的"心间伏藏"类的佛教大师,也是一位宗教界上层人士中研究《格萨尔》的专家,他一生著述甚丰。
掘藏艺人一般具有一定的身份,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在信奉宁玛派的宗教人士中出现此类艺人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它教派中还尚未发现这类艺人。青海省果洛州有一位年轻的艺人,名叫格日尖参,就属于这类艺人。下面我们跟随这位艺人的足迹,来领略他说唱史诗的奇特经历:
1967年格日尖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牧民家里。苦命的小格日从一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开始饱偿人间的悲苦和不幸,父亲抛下他和母亲离家出走,从此他们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16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格日尖参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按照母亲的遗愿,他决定到果洛甘德县龙恩寺(宁玛)当和尚。最初,他只是冬天到寺院住一段时间,夏天到牧民家中帮助他们抄写经文,有时,还给一些人家念念经,以此来维持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正式人寺,开始了清苦的寺院生活。
在龙恩寺大约住了近两年之久,他开始厌倦寺院单调乏味的生活。许多清规戒律约束着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寸步难行。他开始动摇了,是舍弃今生在寺院潜心念经,还是勇敢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脱出来,去追求美好的现实生活?这一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不知如何去把握它。经过几天几夜的苦苦思索,他终于决定离开寺院。为了开阔眼界,他决定到各处转转。先到了佛教圣地塔尔寺,风景优美的赛宗寺,幽雅沉静的夏琼寺,美丽富饶的青海湖。沿途他以给人家诵经来维持生活。1986年,他结束了游览,返回到果洛大草原,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朝拜了举世闻名的玛卿岗日(阿尼玛卿圣山)。
阿尼玛卿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其主峰海拔高达6283米,连绵400公里,传说是安多地区专掌山河浮沉、沧桑之变的"圣山"。只要围绕圣山瞻拜一周,就可以消灾免祸终生,堪称雪域藏族的救护神。正因为如此,虔诚的朝圣者们,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冒着风雪和严寒,风餐露宿,以崇敬的心情绕山叩拜。格日尖参也加入到这朝山行列中,虔诚地朝觐了这座仰慕已久的神圣雪山。
传说雄狮大王格萨尔,南征北战,降伏了天下妖魔,安定三界,返回天界前曾许愿:不久的将来,歌颂他千秋业绩的《格萨尔》民间艺人,将以获得"菩萨十地"的四大圣山为中心诞生,而阿尼玛卿雪山就是其中之一。
在格日尖参18岁的那年,与当地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妻子比他大两岁,特别喜欢听《格萨尔》的故事。只要有人说唱《格萨尔》,无论多远,她都跑出去听。
自从朝山回来以后,格日尖参的心里憋得慌,很想写点有关《格萨尔》的东西,一股强大的创作欲望在催促着他,使他感到焦灼、烦躁和不安。但考虑到佛经中有明确的规定,凡要著述立说者,必须由其学生或其他人提出请求,方能动笔。于是,他强抑着沸腾的思绪,耐心地等待着开启他创作之门的佛的使者。有一天,不是别人,而是他心爱的妻子,突然提出这个他等待已久的要求。他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于是,他一气呵成,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出了长达30余万字的《格萨尔王传--敦氏预言授记》,作为圣洁的礼物,献给了爱妻。他自报能写120部史诗,并详细列出了目录。专家们看了,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在这之前,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寺院,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就连一封像样的信件都没写过。
有些人对这种所谓的"心间伏藏"说感到很惊奇,不大好理解。但格日尖参本人对这种现象却看得很平常,说自己可能是格萨尔大王手下大将尕德的化身,知道格萨尔降妖伏魔的英雄业绩。因此,能书写整部《格萨尔》的故事,是心灵里积淀的自然流露。写《格萨尔》主要靠的是"缘分",写文章靠的是自己的学识。他自己是有"缘分",而没有学识。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洋洋30万字的史诗摆在大家面前。截至目前,他已写完了20几部《格萨尔》分部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撰写的《敦氏预言授记》之部于1991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3、吟诵艺人(Vdon-sgung):藏语称做"顿仲"。"顿"意为吟诵,是看着抄本而说唱的艺人。这类艺人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识字,能看本子吟诵,离开本子便不会讲。二是嗓音比较好,吟诵时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新中国建立后,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说唱的,大多数是这类艺人。这类艺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最起码具备读懂史诗内容的能力,他们可以拿着史诗本子给群众诵读,所读的大多为群众中比较广泛流传的抄本、刻本,或者是背诵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当场为群众表演。因为他们说唱的内容来自固定的史诗部本,照本宣科,所以他们演唱的内容情节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为了得到群众的欢迎,他们便在曲调上下功夫,不断变换曲调的内容,以丰富史诗的曲调。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尕桑智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的年轻艺人娘吾才让等,属于典型的这方面的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尕桑智华先生曾在广播中说唱《格萨尔》的故事,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欢迎。娘吾才让是近几年涌现出的年轻艺人,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音质圆润甜美,近两年在广播电视中录制播放他说唱的史诗,深受群众的青睐,在当地颇有名气。
4、巴仲艺人(Bab-Sgrung):"巴"为降落、产生之意。"巴仲"是指通过做梦学会说唱格萨尔的故事。因此,也叫托梦艺人。这类艺人大多说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做过一两次神奇的梦,有的艺人甚至连续数日酣睡不醒,不断做梦,梦境中产生各种幻觉,托映出史诗内容,仿佛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降妖伏魔的光辉历程。梦后一般大病一场,病愈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神采飞扬,才思敏捷,《格萨尔》的故事画面如同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内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和冲动,胸口感到憋闷,有一种要讲《格萨尔》故事的强烈愿望,不讲不痛快,不讲心里难受。一旦开口,如同奔腾的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一讲就是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都讲不完。这样,巴仲艺人经过一两次梦幻之后,就同《格萨尔》结下了不解之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说唱格萨尔的故事。
据调查,目前中国藏区有30多名巴仲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西藏昌都地区的扎巴老人(已故),西藏那曲地区的玉梅、阿达尔,西藏丁青县的桑珠,西藏班戈县的玉珠,西藏那曲申扎县的次仁占堆,青海省海西唐古拉地区的才让旺堆(原籍为西藏那曲上安多),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达哇扎巴,还有新近发现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才让索南等等。为使人们了解《格萨尔》巴仲艺人说唱史诗的经过,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神奇的经历:
才让旺堆,目不识丁,他生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一个贫苦的牧民家里。他的家乡的北面与哈萨克族牧区接壤。在才让旺堆幼小的时候,为了草场和牛羊,历史上两个民族间时而发生纠纷,人畜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才让旺堆8岁的那年,双方纠纷又起,父亲和哥哥在械斗中不幸去世,其他兄弟姐妹四处散逃,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好端端的一个家,最后就只剩下年迈体弱的母亲和年幼无知、生活不能自理的才让旺堆,从此他们母子相依为命,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不久,母亲因丧夫失子,悲痛成疾,终因饥患交加摧残而离开了人世,撇下了年满9岁的才让旺堆。无比悲痛中,才让旺堆想起了母亲去世时曾给他说过的话:"我死后,你要到岗底斯等藏区名胜古迹去朝拜,给死去的父母、哥哥超度亡灵,祈求佛法僧三宝给你指明一条生路。"于是,才让旺堆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向南走去,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朝佛生活。几年时间里,他走遍了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江孜、阿里等整个西藏地区,先后朝拜了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桑耶寺等著名佛教圣地,他瘦小的身影经常出没在一些宗教场合,最后到达岗底斯。面对这座梦寐以求的神圣雪山,他感慨万千,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满怀深情地向它叩拜,口中默默吟诵,向它祈祷,开始了他转岗仁波切(岗底斯圣山)的旅途,也开始了他为死去亲人超度亡灵的过程。岗仁波切是藏区有名的圣山,每逢马年(岗仁波切圣山的本命年),来自藏区的信徒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朝拜这座圣山,以求吉祥太平。才让旺堆转山的那一年,正好是马年,前往朝拜的人真不少,与他结伴而行的人也有几个。经过漫长的一年零两个月,他终于磕长头围绕岗底斯山转了整整13圈。完成了朝觐圣山、超度父母亡灵的任务,他的心里多少有了点慰籍。此后,便踏上了归途。途中来到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神湖,听人们说转过岗底斯山,再转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湖,那样才算功德圆满。于是他又跟着随行的人们徒步绕了这圣山和圣湖13圈。所有的心愿总算完成了,他的心里踏实了许多。有一天,他与随行者来到纳木措湖畔的一块岩石边休息,当地人称它为纳木措赤锅,是因为其形状酷似麒麟的头而得名;也有人说它是格萨尔战马赤兔马的头。他们就在这里洗头、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也解除了多日转山的疲劳。尔后开始烧水熬茶,几个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正值傍晚时分,才让旺堆忽然朦朦胧胧看见纳木措湖中心,显出一位身披盔甲、乘骑一匹紫色马的武士,这位武士手持矛刀,那盔甲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只见那武士在七色彩虹的簇拥下来到他身边,围着他转了三圈后,便隐人念青唐古拉圣山。这时的才让旺堆睡意大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一睡他竟连续数日昏迷不醒,不吃不喝,不声不响,随行的人们以为他病了,都不知所措。在这几天当中,他做了许多梦,梦境中有千军万马鏖战沙场,气势磅礴的场面,也有姑娘们端茶敬酒的情景,每一次战争结束后,得到了许多财宝,然后他又分给百姓,有许多人在那里说话,听得清清楚楚。到了第7天,他终于醒来了。梦醒后的才让旺堆一反常态,一向默默无语、寡言少语的他口中念念有词,神神叨叨,身边守护他的人们,听不懂他在说啥,以为他病了,便送到了附近的一座寺院。经寺院的喇嘛鉴定,才让旺堆说的是《格萨尔》的故事。从此以后,才让旺堆便开始了演唱《格萨尔》故事的生涯,人们问起他《格萨尔》究竟有多少部、多少宗?他的回答是:"那就像天上的星星,地上长出的青稞,数也数不清,比较大的有四大降魔,而宗则有18大宗、46中宗,至于小宗就数不清了。按照通常人们的说法,岭国有30位英雄,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部来!"
除了才让旺堆,其他的巴仲艺人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便无师自通地说唱起《格萨尔》的故事。信不信由你,反正这些人物活生生地在民间生活,在我们身边生活,而且他们说唱录制的史诗部本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你能不相信吗?
在众多的说唱艺人当中,西藏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他是当代最卓越的《格萨尔》说唱家,被称为"当代的荷马",他为《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扎巴是怎样学会说唱《格萨尔》的呢?这要从他童年时所做的一场梦说起:
扎巴从小失去双亲,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一直靠给牧主放牧为生。事情发生在扎巴9岁的那一年,有一天他正在放牧,看见不远处有一只非常漂亮的马鸡,为了捕捉这只马鸡,他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他走啊找啊,累得精疲力尽,最后便躺在树林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朦胧之中,有人急促地推搡着他说:"快跑,快跑,有人要抓你,抓住就会把你杀掉的。"小扎巴听到这个声音,早把疲惫忘到九霄云外了,慌忙从地上爬起来,不知东南西北,拼命地往前跑啊跑,这时,一个青脸大汉骑着一匹青马,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小扎巴终于被青脸大汉抓获。这个大汉不容分说,用利剑剖开扎巴的肚子,将五脏六腑全部掏出后扔掉,然后装进许多宝物,一改他那凶恶的态度,温和而又亲切地说:"你认得我吗?我是格萨尔大王手下的大将,名叫丹玛。刚才我将你肚里的凡胎秽物全部掏干净后,装进了许多灵香宝书。从今以后,你要不辞辛劳地为雪域之邦的父老乡亲,讲述格萨尔大王降伏妖魔、造福百姓的英雄业绩。"
小扎巴不知睡了多长时间,醒来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场梦。从此以后他便和《格萨尔》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说唱《格萨尔》故事的生涯。我们暂且不管对梦的起因、梦的作用做什么样的解释,从那以后,扎巴会讲《格萨尔》的故事是千真万确的。和其他许多优秀的艺人一样,扎巴不承认师徒相传,他说他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是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然后就自然而然地会唱了。他认为,说唱《格萨尔》的本领是学不会的,凭的全是个人的天赋和前世的缘分。
扎巴老人于1986年11月3日离开了他热爱的家乡,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他为藏族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艺人在临走前曾给他的小女儿留下遗嘱说:"在我死后,按照藏族的习俗,把我的尸体送到拉萨色拉寺后山的天葬台天葬。但要把我的天灵盖留下,因为那上面有雄狮大王格萨尔的马蹄印。"女儿答应了他的要求,按照他的遗嘱,把天灵盖保存了下来。当时全国《格萨尔》办公室主任杨恩洪女士赴西藏参加了他的葬礼,她亲眼看见老人的头盖骨上清晰地印有一马蹄印。
扎巴头盖骨上的马蹄印,使我们想起了藏族民间较为流传的一则故事:在很早以前,雄狮大王格萨尔去北方降魔时,由于途中走得太急,他的赤兔宝马(又称江果帕哇)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杀生有罪,格萨尔当时感到十分痛心,他立即下马,将青蛙托在手掌里,轻轻抚摸,并虔诚地为它祈祷,求佛祖保佑,让青蛙来世也能投生人间,并让他把格萨尔抑强扶弱、拯救百姓的英雄业绩告诉所有的黑发藏民。格萨尔还向天神祈祷,愿我的英雄故事,像杂色马的毛那么多,时代相传,永不衰竭。
上天果然使格萨尔实现了这个心愿,使这个青蛙降生到人间,成为一名著名的"仲肯"--《格萨尔》说唱艺人。
扎巴生前自报能唱42部《格萨尔》,从1979年开始参加《格萨尔》的搜集整理抢救工作,到1986年11月3日逝世,整整8年,8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坚持说唱,共说唱了25部,共770盘磁带,由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录音整理,约有近60万诗行,600多万字。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已正式出版了8部,其余全部记录成文字,即将陆续出版。专家们认为扎巴说唱本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整的一套说唱本,它凝聚着老人辛勤的智慧和艺术天赋,是他生命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
除此之外,西藏年轻的女艺人玉梅自报能说70多部,现已说唱录制20多部。而老艺人桑珠自报能说近百部,现已说唱录制50多部,比扎巴老人还多,约为70多万诗行,700多万字,已整理出版22部,目前还在继续说唱录音。才让旺堆自报能说唱148部,目前已说唱录制10多部,出版2部。年轻艺人达哇扎巴自报能写120部,现已说唱录制20多部。这些都不是传闻,是活生生的事实。当人们问起他们为什么会讲这么多《格萨尔》故事时,巴仲艺人的回答是一致的,都是梦中神授的。一个目不识丁,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为什么能讲十几部甚至几十部、上百部,几十万行,几百万字呢?面对这种现象,有人感到疑惑,有人感到惊奇。然而,这些才华出众的巴仲艺人活生生地在你面前,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
巴仲艺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故事来源都与梦有关,他们梦境中的内容大多是史诗中的若干情节,要么是一位神或一位大将指示他们终身说唱《格萨尔》,使他们产生一种使命感。他们一字不识,从未进过学校的大门,而他们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和超人的说唱技艺。
5、圆光艺人(Pra-phab):"圆光"是苯教术语,原是巫师、降神者的一种占卜方法,即借助咒语,凭着铜镜或水碗等器物看到占卜者想要知道的一切。据说圆光者的眼睛与众不同,能借助铜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图像或文字。通过这种圆光的方法,从铜镜中抄写史涛《格萨尔》。圆光艺人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会讲不会写;第二种是会写不会讲;第三种是既会讲又会写。他们一般是先写,然后照着写本讲。杨恩洪女士在西藏调查时,曾发现了一位圆光艺人,名叫卡察扎巴·阿旺嘉措(1913年一),昌都类乌齐县人,他不仅可以从铜镜中抄写《格萨尔》,而且还可以通过铜镜为人们算卦、占卜。几年来他借助铜镜抄写了十几部《格萨尔》,其中的一部名叫《底嘎尔》,分上、中、下三册,于1987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类艺人在藏区实为罕见,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以上的艺人类型当中,最令人费解、最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最使人不可思议是巴仲艺人。他们在史诗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那种奇异的托梦神授、神灵附体等等笼罩着神秘玄妙的特殊现象,往往蒙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帷幕,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巴仲艺人大多是通过一场梦以后,就无师自通地说唱《格萨尔》的故事。一些学者对于巴仲艺人说唱史诗之谜,经过研究后发表了一些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环境因素。
一个艺人说唱史诗,不是从娘胎里一生下来就会说唱《格萨尔》,而是要具备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这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总之,是艺人和史诗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的艺人说唱史涛,要么家中祖辈中有说唱史诗的艺人,如西藏女艺人玉梅,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她从小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的。果洛艺人格日尖参从小寄养在舅舅家里,舅舅昂日是当地著名的说唱艺人,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家庭环境是个重要因素。要么,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史诗说唱比较风行,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老艺人扎巴,自幼酷爱《格萨尔》,常常为听《格萨尔》故事忘记了干活、吃饭甚至睡觉,在他的亲属中,虽然没有说唱史诗的艺人,但是在他的家乡就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艺人,这些无不给少年扎巴以深刻的影响。一个生活在史诗文化氛围中的人,从小受到史诗的熏陶和浸染,听大人们讲述远古的神话传说故事,讲述格萨尔王的故事,有意无意中,在幼小的脑海里记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2、这些艺人大多天资聪慧,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巴仲艺人大多才思敏捷,天姿聪慧,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做为一个优秀的说唱家必须具备内在的因素,自身的素质和品格。一般来讲,有很好的感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说唱艺人们超常态的记忆力。他们常常云游四方,走遍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雄伟壮丽的大自然,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胸襟开阔,思想专一,抛弃杂念,因而能够强记博识。他们把耳闻目睹的一切深深地、默默地记在心里,从而,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可利用的基础资料。
3、人脑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一个人要背诵十几部、甚至几十部书,对常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对具有超功能记忆的人来说,却是可能的。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140--150亿细胞,一个细胞的功能相当于一部微型电子计算机。人脑拥有140--150亿部"电子计算机",可容纳全世界图书馆储藏的七千亿册图书的全部信息量。可见,人的记忆潜能是非常大的。一般人只用了大脑能力的5-15%,最多也不过20%左右,尚有80-95%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因此,开发人脑潜能是当代人体科学最重大的课题,也对揭示巴仲艺人说唱史诗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巴仲艺人们对自己说唱史诗的本领,不承认师徒相传,也不承认从别人那里学来的,都说是梦中神授的,得到神的启示后,就无师自通地会说《格萨尔》的故事。他们认为,说唱《格萨尔》的本领是学不会的,全凭个人的天赋和前世的缘分。
当今人类对于万物的研究正日益深入,大至宇宙,小至细胞、原子核,都能窥其堂奥、发其隐意,这是我们人类的骄傲。但是,人类尚有不少未能深入涉足的领域,"巴仲"就是其中之一。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对宇宙及自身不断认识的过程。人不是万能的,他自有其认识的局限性。现在,不少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特异功能、第六感官、人脑记忆潜能的开发等,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巴仲艺人说唱史诗之谜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二)、艺人的地位和贡献
历史上,《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多出生在牧民或其它贫苦的人家,社会经济地位十分底下,可以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着落,家中没有牛羊,没有土地,更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靠卖艺为生。大部分有才华的艺人都是在流浪中度过一生,一边讨饭,一边说唱,说唱得来的微不足道的一点收入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靠它养家糊口。他们云游四方,到处流浪,风餐露宿,寄人篱下,吃穿靠别人的施舍,上层统治者把他们统统说成是要饭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多数艺人一贫如洗,他们和一般乞丐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具有一技之长,靠说唱史诗换取报酬,解决家人的吃饭问题。一旦生病不能说唱,或者无人施舍,只好领着一家人到处乞讨,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我们伟大的史诗艺术家们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生存、煎熬。青海省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才让旺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他的父母去世以后,他生活无着落,只有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直到1957年成家后,全家搬迁到唐古拉地区安家,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为他以后说唱史诗、丰富史诗内容打下了基础。在过去漫长的流浪生涯中,他走到哪里,说唱到哪里,一路走来,一路说唱,他的歌喉回荡在辽阔的草原牧场、农家田园。因此,像他这样流浪一生的艺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熟悉各地方言,对藏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等,有了较多的了解,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因此,他们在说唱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积累的知识融化到史诗中,丰富史诗的内容。我们知道,《格萨尔》史诗是在藏族古代神话、故事、传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发展和丰满起来的。把《格萨尔》的故事从千余年代代相传,传播至今,传遍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广大藏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众都是文盲,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单调,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主要靠群众自己创造的各种民间艺术来满足,其中《格萨尔》的故事是他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这样的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藏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格萨尔》盛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说唱的《格萨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但是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和保护,相反,他们的聪明才智受到了埋没、压抑和摧残,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创造也很自然地受到歧视和排斥,僧侣贵族及受其影响的旧时代的人,除极少数有识之士外,根本看不起《格萨尔》艺人,把他们视为乞丐,把他们吟诵的伟大史诗,称做是"乞丐的喧嚣"。
新中国成立以后,艺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剥削阶级意识的存在,以及长期受"左"的错误影响,一些人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党对民间艺人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艺人们的艺术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民间艺人在历次的政治运动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把他们当做装神弄鬼、散布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而妄加批斗。在十年动乱中,《格萨尔》被打成"大毒草"、"叛国文学"。一些艺人遭到随意栽赃、诬陷,因而惨遭迫害。有的含冤而死,有的进了监牢,备受摧残,身负重伤,甚至成了终生残废。我们的艺人为了传播民族文化,受到了空前的灾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政府于1978年12月为《格萨尔》彻底平反,这部伟大的史诗又重见天日,史诗的传播者--民间艺人也得到了平反。三中全会以后,文艺战线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推倒了一切给《格萨尔》及其演唱艺人的一切诬陷之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为了挖掘和展示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1984年在国务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西藏拉萨召开了全国首届《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演唱会,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七省区的34名民间艺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如此众多的艺人,济济一堂,共同演唱《格萨尔》史诗,这在《格萨尔》工作史上是空前的,在藏族文学史上也是头一次。这次盛会大大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昔日的乞丐,今日以民间艺术家的姿态登上了艺术舞台,这在旧社会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次演唱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如西藏的扎巴老人、女艺人玉梅等,都是艺人中的佼佼者。从此,他们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工作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扎巴老人被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联委员。其他艺人如玉梅被西藏大学《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扎巴享受副高级职称待遇,玉梅享受中级职称待遇。紧接着,1987年9月在风光旖旎的青海湖畔召开了青海省首届《格萨尔》民间艺人演唱会,来自全省4州8县的18名艺人登台亮相,进行角逐。在为期数日的比赛中,艺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演唱技艺。最后,5名优秀艺人过五关斩六将,摘取了本次大赛的桂冠。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演唱会中,年轻艺人格日尖参、唐古拉艺人才让旺堆和画风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区特点的民间绘画大师尕尔洛等艺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会议结束后,艺人才让旺堆被邀请到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作为专职说唱艺人。由于他演唱的史诗部本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1989年被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享受副高级职称待遇,并于1988年当选为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和青海省文联第三届委员、1997年青海省文联第四届荣誉委员、2002年青海省文联第五届荣誉委员和2003年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四届荣誉主席。年轻艺人格日尖参于1992年被吸收为果洛州群众艺术馆干部,并享受中级职称待遇。1996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又发现了一名年轻的艺人达哇扎巴,由于此人非同一般,于1997年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享受中级职称待遇。截至目前,我国有6位《格萨尔》民间艺人被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昔日到处流浪、受人歧视的乞丐,今日被当作"国宝",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1989年3月,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联合召开艺人汇报演唱鉴定会。会说唱148部的艺人才让旺堆在会上演唱了《格萨尔》精彩的片段,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片喝彩声,与会同志高度评价了他的演唱艺术,认为他是一位才华超众、非常难得的说唱艺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他说唱的史诗部本,内容新颖,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为了表彰民间艺人对《格萨尔》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格萨尔》工作深入发展,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调动广大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1991年11月在首都人民大会堂,联合隆重举行了"《格萨尔》说唱家"称号命名大会,追授扎巴等已故的二位艺人为"格萨尔杰出的说唱家"称号,授予才让旺堆等22位艺人为"格萨尔说唱家"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举措再一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格萨尔》事业,十分尊重和关怀民间艺人。
搞好《格萨尔》抢救搜集整理工作,离不开《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辛勤劳动,《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一史诗的创造者、继承者和发展者。这一史诗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杰作,就是由于艺人们的世代相传;这一史诗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泛,就是因为艺人们生活在民间,说唱在民间;这一史诗之所以这么丰富,篇幅如此浩繁,内容如此博大精深,就是因为艺人们不断加工、不断创造,他们真不愧为是英雄史诗的艺术大师。前苏联学者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民间艺人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中的伟大作用,并指出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死掉一个民间艺人,就等于损失一座图书馆。鲁迅称赞民间艺人是"不识字的作家",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民间艺人群体的添砖加瓦,就不可能筑成《格萨尔》这座人类文学史上无比的高楼大厦。
随着我国政治形势的日益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家们将会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照顾,他们对我国史诗学科的建设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