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勇士的公益慈善之路
—— 藏人文化网人物专访之加措活佛专访
加措活佛专访语录
公益、慈善是结合身与心、快速见效的修行,也是佛教在传播方式上的一种革新。
“传”——传播——是媒体和佛教共同的使命。不过,同是“传”,“传”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你是传媒人,我是传教人,我们传播的理念是一致的,而且要去“传”——这个行为也是一致的,但在这当中,有一个东西是不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的内容。
你有菩提心,你有梦想,你有爆发力——如果你确确实实拥有这些的话,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困难,你遭遇的所有困难都一定会对你有帮助。每一次的质疑其实就是你所挨的鞭子,这鞭子打得越狠,你跑得就越快,正是这些鞭子激发了你内在的力量。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传播者”,而我尽量要做的是把佛教文化、藏族文化传播出去,传得更远。
———————————————————————————————————————
2013年5月10日,加措活佛受邀来到藏人文化网做个人专访,访谈中,加措活佛同我们讲述了他对于佛法、慈善事业的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专访内容:
①佛教——唯有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点击链接】
②菩提勇士的力量不会因为这些鞭子而被阻碍【点击链接】
③通过消除信任危机来证明自己【点击链接】
④传播关乎着宗教的存在或消失【点击链接】
⑤对藏人文化网说的话【点击链接】
⑤藏人文化网受邀嘉宾加措活佛个人资料【点击链接】
加措活佛来到藏人文化网接受个人专访
唯有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能说因为佛陀的教言本身很超前,我们就什么也不去做
藏人文化网:您是藏传佛教的转世活佛,同时又是一位活跃的社会公益、慈善人士,能否请您谈一谈对“慈善”的理解?同时,请问您怎么看待公益慈善与佛法之间的关系?
加措活佛:慈善、公益,对大乘佛教弟子来说,就是所修的菩萨行——“六般若”中的“布施”,“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用金钱、物质去帮助困苦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就是“财布施”;对处于灾难、痛苦中的人伸出援手、解救危难,用爱心加以安慰,使他们心中得到平静,没有恐惧感,这是“无畏布施”——慈善事业主要就是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说到公益慈善与佛法之间的关系,我想先谈一个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佛教传播方式的创新问题。
佛教以及任何宗教,在它们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多次大的创新与改革——当然,这是在不离开它的精神主旨的前提下进行的方式、方法的革新,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每一个佛教的创新和改革者对佛教的贡献都很大。佛陀圆寂以后,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大乘论师提倡大乘佛法的弘扬,指出佛法应以普度众生为核心——这对佛教的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化与创新,要知道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很大,如果龙树菩萨、寂天菩萨、无著菩萨没有提倡大乘佛教,那就不会有《入菩萨行》,不会出现《中观》等等,如果大乘佛教的这一系列思想都没有出现,今天的佛教有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宗教教派,就像印度教中的某一个流派一样——印度教始终都认为佛教只是印度教中的一个小流派——而不会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那么,佛教的力量为什么超越了印度教,最终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这离不开龙树菩萨、寂天菩萨、无著菩萨,还有之后的阿底峡尊者等大德的贡献,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圆寂几百年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很重大的变化。
佛教的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公元8世纪后半期莲花生大士将佛教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对它的传播方式——文化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莲花生大士将佛教带到西藏后,佛法变成了一种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一种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文化,起床、睡觉、结婚、超度、打卦、做火供等等,这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佛教更生活化了——这就是莲花生大士在龙树菩萨之后对佛教的传播方式所做的一个重大的创新改革。如果那时莲花生大士没有这么去做,佛教也就有可能没法在整个的喜马拉雅区域传播开来了。
在莲花生大士带来巨大改革之后,藏传佛教内部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分出了很多种宗派、流派。到后来,宗喀巴大师认为当时的佛教状况有一些走样了,需要调整。于是在莲花生大士去了光明宫之后,又出现了一位改革者——宗喀巴大师。
这里所说的佛教的创新、改革,就是佛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自身传播方式、发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当然,佛陀的教言本身就是很时代化的教言,他的思想、他的教言都很超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发生一些重大的改革事件,的的确确需要一些敢于改革的领袖出现,但不能说因为佛陀的教言本身就很超前,我们就什么也不去做了——事实上,这些创新与改革,正是佛教因时、因地、对应于不同文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随机教化的表现,而佛陀教法的随机教化,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必须要由具体的人来实现它,要由人来推动它的产生和发展。
在某一个时期,佛教需要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变革,而在更多的时期里,那些变化是在细微地发生着。现今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之后的时代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起从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个传统的宗教也都必须随之改革,即使你不想改革,想要抗拒,那都是没有用的,唯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时代,也正是佛教需要创新、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担负着传播佛法的文化载体,也必然需要相应的变化。当然,每一次改革在提出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当下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你,但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创新是佛教发展的必行之路。
在西方,以马丁·路德为首的改革者进行宗教改革,将基督教由欧洲推广到美国,进而在全世界传播。在我们藏传佛教里,工业革命以前的改革者是宗喀巴大师等大德,工业革命以后,谁会像西方的马丁·路德一样,成为藏传佛教的改革者?当然,这不是单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在做着这个“改革”,必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做,大家共同往这个方向思考和努力。
东方人的传统是注重“修心”,强调我们要从精神上去修养,不太注重身体上的、当下可见可感的事物。西方文明与这完全不同,它更注重可见可感的事物,关心自己的身体,会去跑步、健身或者是登山等等,做这一系列的关于身体的事情。后来印度瑜伽以一种非绝对传统的形式出现,将“修心”、“健身”这两种相对的事物放到了一起,它的传播力度很大;还有一种是少林武学,它也试着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但是传播力度没有印度瑜伽大。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佛法在以后可不可以出现一种新的方式,把练心和练身放在一起,并且能够直接地、很快地见到它的效果——当然修了心之后身体也会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比较慢,不是当下很快就可见的效果。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更期待、更愿意接受的是各种能很快见效的事物,身心的变化效果,瞬间就能看到,能摸到。这样的事物在藏传佛教中是存在的,比如说“大礼拜”,你在做大礼拜的时候,会感受到身和心都有变化,但这一种传统的活动对于现代人的需求而言可能太简单了,它也许需要更多的方式,就像瑜伽一样,有搭配的音乐,有系统的理论,有一系列的训练,有明显可见可感的身心效果——当然,这只是各种创新方式中的一种可能性而已。
我本人认为,佛法的传播方式需要创新,需要变革,这是每个宗教人士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不能一想到这些,就认为传统是最好的——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的说法,近几十年内是可以的,因为在文革的时候,所有的传统都被破坏了,所以人们怀念过去、怀念传统。这就像是建筑,过去藏区大部分的寺庙都被破坏了,在破坏之后需要重建,我们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去修建藏区的寺庙,恢复到原样就很好,但是重建之后,也还要有创新。佛法的传播也是一样的,将传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应该去创新、去变革,使用让传播的接受方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更有生命力的传播。
你们刚才问到了佛教和慈善、公益的关系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很简单:我认为,以后这世界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宗教——当然形形色色的宗教一直都在出现,但我提倡的并不是那样的一种新宗教——我认为会出现两种更大范围的、世界性的“新宗教”、全球化的宗教,一个是慈善,一个是环保、公益。这两个“新宗教”,无论是基督教徒、佛教徒、穆斯林信徒,或者是其他人都可以去信仰,并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其中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状况越来越糟,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遭遇的危机也越来越多。如果有人要去做公益、慈善,要去救助他人,那么如何把物资和其它救助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有很多渠道去完成一个救助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我希望现有的宗教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去做公益、做慈善,并且要不断地去做。为什么?首先,就像我前面说的,佛教本就有这样的要求,大乘佛教徒的修行其实就是六般若——无论佛教如何变革,其内在实质还是要行菩萨行,也就是六般若。在六般若里,布施是第一步,慈善本来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公益、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就是普度众生。其次,公益、慈善事业也是一种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如何做好公益和慈善事业,这就是佛教在创新和改革中要做的一个功课,而且要做的功课肯定不止这一个。我刚才说的“结合身与心、快速见效的修行”是一种创新的可能性,公益、慈善方面的事情也是佛教在传播方式上的一种改革。
如果你真的是菩提勇士,真的想去做好这件事情的话
这些鞭子不会成为阻碍你的力量
那些没有被打过的马,可能也就只是在那里吃吃草、溜达溜达
最后也不会做出什么成果
藏人文化网:现在社会人心浮躁,其中,由于慈善事业的特殊性,做慈善的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质疑,并且您的身份是藏传佛教的仁波切,在众多的慈善人士中较为特殊,您有遇到过关于慈善事业方面的信用质疑吗?您是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的呢?
加措活佛:我做慈善事业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相对来说受到的质疑较少,但质疑肯定是有的。无论是谁,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遭遇质疑,我做的任何事情也都可能会有质疑,人人皆是如此。
“质疑”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当遭受质疑的时候,如果我的负面情绪大于正面的情绪,那么这时我就有被压倒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总的来说,我经常告诉自己:我们应该要做“byang chub sems dpa”,就是”菩提勇士”。大乘佛教徒就是“心灵的勇士”,或者可以把我们比喻为战马,战马需要什么呢?需要强大的力量驱它前进,这强大的驱力来自哪里——来自鞭子。每一次鞭子被打得更狠,你就能跑得更快——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就像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提到的一样,每一次的磨难,其实都是佛祖赐给你的甘露、赐给你的悉地、赐给你的礼物。我特别坚信这些。
所以,面对质疑,我们有时候可能真的就这样被压倒了,或者像真正的菩提勇士一样:你有菩提心,你有梦想,你有爆发力——如果你确确实实拥有这些的话,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困难,你遭遇的所有困难都一定会对你有帮助。每一次的质疑其实就是你所挨的鞭子,这鞭子打得越狠,你跑得就越快,正是这些鞭子激发了你内在的力量。社会上的各界名人、成功人士们也都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菩提勇士,真的想去做好这件事情的话,这些鞭子不会成为阻碍你的力量。那些没有被打过的马,可能也就只是在那里吃吃草、溜达溜达,最后也不会做出什么成果。所以,当碰到这些质疑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质疑到最后都会成为你的力量,你的助缘。
为了应对这个对信任的质疑,为了扭转这个局面
你就一定会去改变
你会去调整,你会谨慎,你会努力
最终消除质疑,证明自己
藏人文化网:您曾讲过,信任危机是慈善最大的敌人,您是如何看待现今中国的公益事业现状的呢?
加措活佛:信任危机的出现,对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准确地说,在短期内,是对公益事业的障碍,有很多事,都因此而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就长远来说,对公益这个事情本身来说,这是个好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我前面谈到的,出现了质疑,为了应对这个质疑,扭转这个局面,你就一定会去改变,你会去调整,你会谨慎,你会努力。就算你不想着正要做的这个事情,你也得想着这个质疑,你要等到它再次出现的时候,去消除质疑,你要去证明你自己。
所以,从长远来说,这是一件好事,短暂来说,这是一个困难。
藏人文化网:如您所讲,您认为慈善本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并且做慈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佛法的过程,请问您是如何去做慈善的?慈爱基金目前正在做的是“关注雅安”、“支教老师”等公益项目,请问除此之外,您近期有正在计划的其他项目吗?
加措活佛:慈爱基金救助的重点是“一老一小”,也就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救助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慈善事业。此外,我们也针对突发性的、比较严重的灾害性事件进行救助,就像汶川、玉树、盈江、雅安,这些灾难都无法去预测,救灾工作也是慈爱基金现在的项目之一。
另外,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藏区的基础教育。我们建了不少学校,有很多支教老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学校教书,有的人甚至都没有工资却依旧在那里坚持着,他们很令人敬佩。基金会的项目之一是给这些支教老师一定的补助、支持,好让他们能继续为藏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有几件,一是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运用新媒体传播佛教;二是做好慈爱基金;三是关注环保。
“传”——传播
关乎着宗教的存在或消失
是媒体和佛教共同的使命
是媒体和佛教的生命力所在
藏人文化网:您提到了新媒体,也就是现在时兴的微博和微信。您的微博语录深受大家喜爱,我们注意到,您在新浪微博有220多万粉丝,在腾讯微博有510多万粉丝,可以说您的微博是藏文化和藏传佛教对外交流的最大平台之一。请问您每天的微博和微信是完全由您自己在发布吗?关于你每天在新媒体上的工作,您有什么感悟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加措活佛:是的,新媒体完全是我自己在做。有很多人都认为一定是有个团队在为我做这些事情,其实不是——当然团队是很重要,但在这些事情上,我都是自己亲自在做,像微博、微信、啪啪,这些是我每天都要使用维护的。我用它们来传播自己的一些想法,也通过它们来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种信息,也会看看自己的弟子们在做些什么。
当今世界,新媒体对于佛教,对于任何宗教、文化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在我看来,佛教要做的事情,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它的核心说起来就是一个字——“传”。
“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乎着宗教的存在或消失。说起佛教的传播,称为弘法也好,普度也好,普法也好,核心的理念都是“传”。媒体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也是“传”,媒体和宗教的生命力就在于“传”。如果没有这个“传“,这个宗教就消失了。媒体也是如此,不让传播的时候,媒体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作为一个佛法的传播者,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对于新媒体这个机遇一定要迎头赶上。我们要用最有生命力的方式去传播、去影响,那就是现在最时兴的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这样一来,我们的理念、爱心和动力就会传递给更多人,同时也让信仰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假设有一位极为优秀的修行者,他待在家里写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但直到他圆寂之后,这些书也没能拿出来分享、传播,它们到头来没能对这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价值。
总之,“传”——传播——是媒体和佛教共同的使命。不过,同是“传“,“传”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你是传媒人,我是传教人,我们传播的理念是一致的,而且要去“传”——这个行为也是一致的,但在这当中,有一个东西是不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的内容。打个比方,媒体人的传播,就像是下水道一样,人家排出什么,就必须去排什么,最好是原始的、有味道的,如实传播是媒体的责任;而我们传教人的传播,要像一个净水器,社会上各种肮脏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要经我们的净化处理之后再传出去,传出去的东西像是甘露水一样,能起到净化心灵、帮助众生的作用——这就是媒体和佛教的“传“所不一样的地方,但共同的是,我们都要去“传”,“传“是极为重要的。
藏人文化网:能否这样理解,活佛您对自己的定位是“藏传佛教、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公益、慈善事业也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也好,都是您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
加措活佛:可以这样理解。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传播者”,而我尽量要做的是把佛教文化、藏族文化传播出去,传得更远。从前、包括现在都有不少同胞因为我在微博和微信上没有使用藏语,而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我也理解这种不满,但因为我的传播所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对佛教文化、藏族文化缺乏了解的人们,所以我坚持了现在的这种方式。
藏人文化网:最后一个问题,活佛您对藏人文化网了解吗?您有什么话,想对藏人文化网说呢?
加措活佛:我对藏人文化网的了解起始于在玛吉阿米餐厅里看到的广告,从那之后,才慢慢地了解了藏网。藏人文化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样一个小小的机构,它已经把能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
藏人文化网也是一个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媒体,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传媒的生命在于“传”。如何更有生命力地去传?这就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去主动适应新潮流。当代信息网络的平台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移动的网络媒体上,这也是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向。当然,在新媒体的领域,已经有了专业的人在去做,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一个“藏人微博”的客户端,但是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好这些移动新媒体——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藏网能在以后组织、举办一些论坛之类的交流平台,让网络上活跃的藏族年轻人有一个互相探讨的良好机会,至于我呢,也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支持藏网。
藏人文化网:谢谢活佛接受采访,藏人文化网创办九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致力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希望仁波切利用自己巨大的粉丝资源,多多关注、宣传、支持藏人文化网的发展,我们共同把慈悲和智慧的价值观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群!
相关链接
藏人文化网人物资料页——受邀嘉宾加措活佛个人资料
链接: https://people.tibetcul.com/dangdai/gycs/201306/31876.html
加措活佛来到藏人文化网接受个人专访
唯有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能说因为佛陀的教言本身很超前,我们就什么也不去做
藏人文化网:您是藏传佛教的转世活佛,同时又是一位活跃的社会公益、慈善人士,能否请您谈一谈对“慈善”的理解?同时,请问您怎么看待公益慈善与佛法之间的关系?
加措活佛:慈善、公益,对大乘佛教弟子来说,就是所修的菩萨行——“六般若”中的“布施”,“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用金钱、物质去帮助困苦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就是“财布施”;对处于灾难、痛苦中的人伸出援手、解救危难,用爱心加以安慰,使他们心中得到平静,没有恐惧感,这是“无畏布施”——慈善事业主要就是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说到公益慈善与佛法之间的关系,我想先谈一个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佛教传播方式的创新问题。
佛教以及任何宗教,在它们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多次大的创新与改革——当然,这是在不离开它的精神主旨的前提下进行的方式、方法的革新,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每一个佛教的创新和改革者对佛教的贡献都很大。佛陀圆寂以后,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大乘论师提倡大乘佛法的弘扬,指出佛法应以普度众生为核心——这对佛教的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化与创新,要知道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很大,如果龙树菩萨、寂天菩萨、无著菩萨没有提倡大乘佛教,那就不会有《入菩萨行》,不会出现《中观》等等,如果大乘佛教的这一系列思想都没有出现,今天的佛教有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宗教教派,就像印度教中的某一个流派一样——印度教始终都认为佛教只是印度教中的一个小流派——而不会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那么,佛教的力量为什么超越了印度教,最终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这离不开龙树菩萨、寂天菩萨、无著菩萨,还有之后的阿底峡尊者等大德的贡献,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圆寂几百年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很重大的变化。
佛教的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公元8世纪后半期莲花生大士将佛教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对它的传播方式——文化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莲花生大士将佛教带到西藏后,佛法变成了一种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一种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文化,起床、睡觉、结婚、超度、打卦、做火供等等,这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佛教更生活化了——这就是莲花生大士在龙树菩萨之后对佛教的传播方式所做的一个重大的创新改革。如果那时莲花生大士没有这么去做,佛教也就有可能没法在整个的喜马拉雅区域传播开来了。
在莲花生大士带来巨大改革之后,藏传佛教内部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分出了很多种宗派、流派。到后来,宗喀巴大师认为当时的佛教状况有一些走样了,需要调整。于是在莲花生大士去了光明宫之后,又出现了一位改革者——宗喀巴大师。
这里所说的佛教的创新、改革,就是佛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自身传播方式、发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当然,佛陀的教言本身就是很时代化的教言,他的思想、他的教言都很超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发生一些重大的改革事件,的的确确需要一些敢于改革的领袖出现,但不能说因为佛陀的教言本身就很超前,我们就什么也不去做了——事实上,这些创新与改革,正是佛教因时、因地、对应于不同文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随机教化的表现,而佛陀教法的随机教化,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必须要由具体的人来实现它,要由人来推动它的产生和发展。
在某一个时期,佛教需要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变革,而在更多的时期里,那些变化是在细微地发生着。现今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之后的时代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起从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个传统的宗教也都必须随之改革,即使你不想改革,想要抗拒,那都是没有用的,唯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时代,也正是佛教需要创新、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担负着传播佛法的文化载体,也必然需要相应的变化。当然,每一次改革在提出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当下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你,但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创新是佛教发展的必行之路。
在西方,以马丁·路德为首的改革者进行宗教改革,将基督教由欧洲推广到美国,进而在全世界传播。在我们藏传佛教里,工业革命以前的改革者是宗喀巴大师等大德,工业革命以后,谁会像西方的马丁·路德一样,成为藏传佛教的改革者?当然,这不是单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在做着这个“改革”,必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做,大家共同往这个方向思考和努力。
东方人的传统是注重“修心”,强调我们要从精神上去修养,不太注重身体上的、当下可见可感的事物。西方文明与这完全不同,它更注重可见可感的事物,关心自己的身体,会去跑步、健身或者是登山等等,做这一系列的关于身体的事情。后来印度瑜伽以一种非绝对传统的形式出现,将“修心”、“健身”这两种相对的事物放到了一起,它的传播力度很大;还有一种是少林武学,它也试着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但是传播力度没有印度瑜伽大。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佛法在以后可不可以出现一种新的方式,把练心和练身放在一起,并且能够直接地、很快地见到它的效果——当然修了心之后身体也会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比较慢,不是当下很快就可见的效果。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更期待、更愿意接受的是各种能很快见效的事物,身心的变化效果,瞬间就能看到,能摸到。这样的事物在藏传佛教中是存在的,比如说“大礼拜”,你在做大礼拜的时候,会感受到身和心都有变化,但这一种传统的活动对于现代人的需求而言可能太简单了,它也许需要更多的方式,就像瑜伽一样,有搭配的音乐,有系统的理论,有一系列的训练,有明显可见可感的身心效果——当然,这只是各种创新方式中的一种可能性而已。
我本人认为,佛法的传播方式需要创新,需要变革,这是每个宗教人士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不能一想到这些,就认为传统是最好的——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的说法,近几十年内是可以的,因为在文革的时候,所有的传统都被破坏了,所以人们怀念过去、怀念传统。这就像是建筑,过去藏区大部分的寺庙都被破坏了,在破坏之后需要重建,我们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去修建藏区的寺庙,恢复到原样就很好,但是重建之后,也还要有创新。佛法的传播也是一样的,将传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应该去创新、去变革,使用让传播的接受方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更有生命力的传播。
你们刚才问到了佛教和慈善、公益的关系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很简单:我认为,以后这世界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宗教——当然形形色色的宗教一直都在出现,但我提倡的并不是那样的一种新宗教——我认为会出现两种更大范围的、世界性的“新宗教”、全球化的宗教,一个是慈善,一个是环保、公益。这两个“新宗教”,无论是基督教徒、佛教徒、穆斯林信徒,或者是其他人都可以去信仰,并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其中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状况越来越糟,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遭遇的危机也越来越多。如果有人要去做公益、慈善,要去救助他人,那么如何把物资和其它救助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有很多渠道去完成一个救助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我希望现有的宗教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去做公益、做慈善,并且要不断地去做。为什么?首先,就像我前面说的,佛教本就有这样的要求,大乘佛教徒的修行其实就是六般若——无论佛教如何变革,其内在实质还是要行菩萨行,也就是六般若。在六般若里,布施是第一步,慈善本来就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公益、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就是普度众生。其次,公益、慈善事业也是一种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如何做好公益和慈善事业,这就是佛教在创新和改革中要做的一个功课,而且要做的功课肯定不止这一个。我刚才说的“结合身与心、快速见效的修行”是一种创新的可能性,公益、慈善方面的事情也是佛教在传播方式上的一种改革。
“传”——传播
关乎着宗教的存在或消失
是媒体和佛教共同的使命
是媒体和佛教的生命力所在
藏人文化网:您提到了新媒体,也就是现在时兴的微博和微信。您的微博语录深受大家喜爱,我们注意到,您在新浪微博有220多万粉丝,在腾讯微博有510多万粉丝,可以说您的微博是藏文化和藏传佛教对外交流的最大平台之一。请问您每天的微博和微信是完全由您自己在发布吗?关于你每天在新媒体上的工作,您有什么感悟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加措活佛:是的,新媒体完全是我自己在做。有很多人都认为一定是有个团队在为我做这些事情,其实不是——当然团队是很重要,但在这些事情上,我都是自己亲自在做,像微博、微信、啪啪,这些是我每天都要使用维护的。我用它们来传播自己的一些想法,也通过它们来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种信息,也会看看自己的弟子们在做些什么。
当今世界,新媒体对于佛教,对于任何宗教、文化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在我看来,佛教要做的事情,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它的核心说起来就是一个字——“传”。
“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乎着宗教的存在或消失。说起佛教的传播,称为弘法也好,普度也好,普法也好,核心的理念都是“传”。媒体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也是“传”,媒体和宗教的生命力就在于“传”。如果没有这个“传“,这个宗教就消失了。媒体也是如此,不让传播的时候,媒体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作为一个佛法的传播者,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对于新媒体这个机遇一定要迎头赶上。我们要用最有生命力的方式去传播、去影响,那就是现在最时兴的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这样一来,我们的理念、爱心和动力就会传递给更多人,同时也让信仰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假设有一位极为优秀的修行者,他待在家里写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但直到他圆寂之后,这些书也没能拿出来分享、传播,它们到头来没能对这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价值。
总之,“传”——传播——是媒体和佛教共同的使命。不过,同是“传“,“传”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你是传媒人,我是传教人,我们传播的理念是一致的,而且要去“传”——这个行为也是一致的,但在这当中,有一个东西是不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的内容。打个比方,媒体人的传播,就像是下水道一样,人家排出什么,就必须去排什么,最好是原始的、有味道的,如实传播是媒体的责任;而我们传教人的传播,要像一个净水器,社会上各种肮脏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要经我们的净化处理之后再传出去,传出去的东西像是甘露水一样,能起到净化心灵、帮助众生的作用——这就是媒体和佛教的“传“所不一样的地方,但共同的是,我们都要去“传”,“传“是极为重要的。
藏人文化网:能否这样理解,活佛您对自己的定位是“藏传佛教、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公益、慈善事业也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也好,都是您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
加措活佛:可以这样理解。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传播者”,而我尽量要做的是把佛教文化、藏族文化传播出去,传得更远。从前、包括现在都有不少同胞因为我在微博和微信上没有使用藏语,而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我也理解这种不满,但因为我的传播所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对佛教文化、藏族文化缺乏了解的人们,所以我坚持了现在的这种方式。
藏人文化网:最后一个问题,活佛您对藏人文化网了解吗?您有什么话,想对藏人文化网说呢?
加措活佛:我对藏人文化网的了解起始于在玛吉阿米餐厅里看到的广告,从那之后,才慢慢地了解了藏网。藏人文化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样一个小小的机构,它已经把能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
藏人文化网也是一个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媒体,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传媒的生命在于“传”。如何更有生命力地去传?这就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去主动适应新潮流。当代信息网络的平台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移动的网络媒体上,这也是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向。当然,在新媒体的领域,已经有了专业的人在去做,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一个“藏人微博”的客户端,但是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好这些移动新媒体——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藏网能在以后组织、举办一些论坛之类的交流平台,让网络上活跃的藏族年轻人有一个互相探讨的良好机会,至于我呢,也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支持藏网。
藏人文化网:谢谢活佛接受采访,藏人文化网创办九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致力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希望仁波切利用自己巨大的粉丝资源,多多关注、宣传、支持藏人文化网的发展,我们共同把慈悲和智慧的价值观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群!
相关链接
藏人文化网人物资料页——受邀嘉宾加措活佛个人资料
链接: https://people.tibetcul.com/dangdai/gycs/201306/3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