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八年(藏历第六饶迥阴木牛年,公元1385),汤东结布诞生于后薪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达葛。幼时家境贫穷,被迫与家人一同牧羊,兄弟3人,他排行末尾。16岁时,汤东结布的家乡征兵,他的两位兄长不愿从戎,他只好应征拿起了枪杆。数年后他遵照父亲的旨意,去朵卡等地做生意,兜售牦牛尾巴和麝香等土特产。一次,他在朵卡看见尼香等7人犯法,将被处以极刑。汤东结布见到此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不顾一切,大胆上前,将自己的麝香等物献给地方长官,请求宽恕这些人的罪行,终于如愿以偿。可是回到家中,两手空空,遭到了父亲的严厉叱责。从此,汤东结布削发为僧,从强定寺住持尼玛森格受沙弥戒,得僧名尊珠桑布。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博学多思,尤其修习显、密宗佛学,很快得到醒悟,成为有一定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汤东结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公元14世纪初叶,汤东结布于游说谒佛途中,耳闻目睹并亲身感受到乌斯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某次,他由蔡公堂地方向拉萨过河摆渡的时候,因没有向船夫送礼,竟挨了三记耳光,还落入水中。相传还有一次,他在拉萨河畔见到了一位身挎弓箭的青年小伙,当下借丁那人的弓箭,弯弓射向对岸,孰不知箭落河中,汤东结布当即想到,莫不是吾为众人遇河架桥设舟、排扰解难的好征兆。有鉴于这些,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先后奔波于工布、波乌、洛瑜(均为今西藏东部地区)等地,广泛地向众百姓及善男信女们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信赖和支持。他们采集了大量铁矿石,请铁匠贡噶·桑杰等人加以冶炼。当消息传至当地宗本那里时,也感动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员。在他们的帮助下,筹集了大量钱粮,派出建桥工匠、民工.终于在明宣德五年(1430)首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汤东结布为了募捐集中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外加虎皮袍褂,两人扮猎人,两人扮王子,两人饰仙女,一人敲钹击鼓,随处表演.7姊妹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为观众们所赞叹不已。看到这样精采的艺术表演,大家惊奇地赞曰:“莫不是‘阿加拉莫’(意为仙女大姐)下凡跳舞了吧!”从此,他的剧团便被人们誉为“仙女七姊妹剧团”。诚如藏文《云乘王子)剧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云:“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东杰白(即汤东结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青班盖所有部民,复以圣洁教法,以伟人之传记,扭转人心所向,而轨仪殊妙之‘阿佳拉莫’遵发端焉。……”智慧过人、能歌善舞的汤东结布把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而且积极组织、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造了58座铁索桥。当然,这些铁索桥远非能与今之相比,其结构是把铁索凌空悬吊在大河两端,上铺木板,构成简单的桥面,其载重量也不大,一次仅可通行两人(传说汤东结布一生还修建了60座木桥和118条渡江船.只是后来由于兵燹战乱,特别是18世纪初叶,蒙古准噶尔部对西藏的侵扰,这些桥梁被全部毁坏)。上述铁索桥的建成,反映了500年前藏族封建奴隶制社会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显示出了古代藏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基于汤东结布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14世纪中叶,汤东结市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造福人民与后世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白面具藏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喇嘛玛尼”。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即不同于唱民歌,更不同于讲故事,它与角色化的戏剧也不尽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过跳神仪式,由一个僧人挂起绘有神佛的本生画的唐卡,讲演者手持木棍指点着一个个画面,用固定的诵经调演唱故事内容并结合民间歌舞形式,以吸引群众。同时,汤东结布还汲取了其它一些藏族歌舞艺术形式,加工提炼,使之适合于表现故事,刻划人物性格的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今天规模的蓝面具藏戏。这样,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汤东结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明天顺八年(藏历第八饶迥木猴年,公元1464年),汤东结布逝世,享年79岁。

汤东结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造福人民,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他在广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世世代代的缅怀。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中间的一桌子上都供有汤东结布的塑像或画像,开场戏中有为祭颂他而编演的藏戏故事内容;看戏的观众在捐赠东西以前,首先要在汤东结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等等。在汤东结布的故乡昂仁以及拉孜、萨迦等地的群众,甚至还保留着一种纪念、缅怀其卓越功绩的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汤东结布所建的(早不复存的)铁索桥上,致其不锈,永存于世。这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汤东结布的无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铁索桥的兴建与藏戏起源的渊源的历史关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汤东结布画像或塑像。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汤东结布逝世百余年之后,后人居美登切创作的《汤东结布传记》(原类乌齐木刻奉已佚失,现有德格木刻本传世)问世,全书174页,将他奉为珞瑜地区之王,叙述了铁桥师(又称为藏戏的“祖师爷”)汤东结布神奇奋斗的一生,高度地赞扬了他为藏族人民,为藏族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