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五年(藏历第七饶迥阳水猴年,公元1392),桂·熏奴贝诞生在乌斯藏穷结地方。其父名桂·敦迥乃多吉,母名斯塔基。这对夫妇共生育了五男三女,桂·熏奴贝排行第三。桂·熏奴贝9岁那年,便在当地名僧桑结贝哇座前出家,同时,拜喜饶达吉为师,学习藏文及浅显的佛经。

明建文三年至永乐十三年(14011415)期间,他先后拜泽当寺堪布桑尚巴学习《释量论》,拜释迦巴导师学习《现观庄严论》、《五部大论》,并从澎波塘沙的学者耶协坚赞学习印度龙树大师所著《中观理聚六论》(《中论》、《迥铮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鬟论》)。还拜觉摩垅的格西登真顿珠.为师学习了律部。

桂·熏奴贝勤奋好学,遍访名师,24岁以后开始钻研更为深奥的各冲显密典籍。当时的学者名流,他差不多.都请教过.如在韦札西多喀处拜宗喀巴为师,学习中论、那若六法等。以后又从绛钦巴释迦释等人学法。他为了开拓视野,取得更多的知识,虽是一个噶举派僧人,却并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兼收并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先后拜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如萨迦、宁玛、格鲁等派的上师学习教义教法。对各教派的经义及传承关系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著书立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还不耻下问,不管是名扬乌斯藏的上师还是当时并无名气的僧人,都一视同仁,前往请教,曾先后拜60余位僧人为师,使自己在显密教等方面得到了系统完整的学习。

桂·熏奴贝在学习上是十分刻苦的,年轻时,他每天都要学厚厚一大摞经书,并融会贯通。据说,他记忆力极好,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听法,听一次就能记住,并长久不忘。

明宣德八年(1433),桂·熏奴贝年满42岁,就在这一年,他与天竺大班智达那给仁钦初次见面,以后5年即拜在大师门下,听受了显密多种经典。他的虚心求教,以及卓越的才能使大班智达惊叹不已:“目前世界上比古玛热师(即指桂·熏奴贝)强的智者,我还未见过。”桂·熏奴贝一生虽未到过天竺、尼婆罗,但在乌斯藏跟着藏族学者名流学习声明·等,将邻国所有大班智达所诵之法掌握并译成藏文,足见其水平是相当高的。

明成化十七年(藏历第八饶迥阴金牛年,公元1481),桂·熏奴贝因病圆寂,终年89岁。

桂·熏奴贝著作宏富,传世的有文集十函,其中有《时轮续大疏》、《8寸轮释难》、《宝性论大注释》和《青史》等著作,最为人知的当推《青史》。该书写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成化十七年(1481)经过校正,刻版梓行(原版藏于羊八井红帽派主寺,乾隆年间转归功德林),全书共15章,内容包括教法来源、中原王朝及乌斯藏王朝世系,前、后弘期佛教史,尤其是对后弘期佛教的传播、教派形成、传承系统、各派名僧、寺院、经典的记叙尤为详实。由于他本人是噶举派僧人,因此该派教法史等在其笔下占有较大篇幅。他精通教法,学识渊博,对各教派情况了如指掌,因此,是书真实可信,为后来者所重视。

《青史》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在记叙教派源流及其历史时.以传承关系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中心突出,一些名僧大德的生平活动,多有明确记年,生卒年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一般准确可靠,对一些不太明确者,也通过考证辨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当然,《青史》也和其它藏文佛教史籍一样,避免不了宗教的色彩,而且语句较晦涩,一般人不易读懂,但这部成于¨世纪的藏文史籍在我国藏族文化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却是有目共睹的。它对后世藏文文献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印度佛教史》《:多罗那它著)、《宗派源流镜吏》(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教法史》(贡波交著)都曾取材于《青史》,它是研究藏传佛教史和藏族历史弥足珍贵、十分可信的资料,难怪有人将它和《西藏王臣记》、《布敦佛教史》合称为“藏文三大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