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塑像
嘉木样协巴大师是17世纪中叶在藏传佛教史上卓绝的被称做“遍知者”、“宗喀巴第二”的伟大的佛学家。“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欢喜”,真名叫“华秀阿旺宗哲”。
大师生于甘南夏河甘加草原白石崖附近的当让沟华秀家族。祖上住黑帐,以养畜为业。大师的父亲叫华本加,母亲叫特尔毛先,他们夫妇共有四子,大师为长子。母亲怀孕时身有白光,祖父梦见一只白海螺从天而降,落入怀中。
大师降生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出生时按当地习俗算卦,卦相克父母,因而托祖父母抚养。7岁时由叔父教其识字。大师从小聪明过人,学习的第一天就学会了大部分藏文字母,至十几岁时已掌握了历算、风水、藏医、诵经念咒、写字画画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在当地小有名气。13岁削发为僧,从16岁起从不解衣睡觉,夜夜诵经打坐到天明。当地人常请大师诵经治病。
有一次大师在施主的一部用金汁书写的《般若八千颂》背面写下了“像这样用金汁写经的人今后还会有,像我这样的诵经僧不会再有”的题字。
有次大师看到佛陀与声闻弟子的庄严画像,便问经师:“当今世上有无穿这种僧装的人?”经师说:“卫藏僧人仪表如此画。”当时甘青大部分地区的僧人戒律松弛,穿遮臂俗服。大师闻知卫藏佛法兴盛,僧戒严明,便产生了进藏求学的念头。几经周折,说服祖父母放行,于21岁时离开家乡和亲人踏上了进藏之路。
当时三大寺中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是哲蚌寺。该寺分设郭莽、洛色林、德扬、俄巴4个学院,常住僧七八千人,制度森严,学僧经过严格的学习答辩考核程序,才能升级和取得格西学位。大师进藏后,直接去了哲蚌寺。
按区域划分,大师应入郭莽学院,于是他去拜见郭莽堪布洛追尖措大师,重受沙弥戒,提出入学申请,于当年秋季第一学期进入因明初级班。最初二三节课,他已掌握辩论规则;到两月后的第三大学期(藏传佛教寺院每月算一个大学期),已能参加辩论;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在因明摄类辩论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2岁升般若新班,在辩论对抗赛中挫败两名较有名望的格西。24岁进行了般若学答辩。
当时大师生活十分困难,有时数日断炊,只泡几粒蚕豆咀嚼充饥,但他不分昼夜地奋发阅读背诵,成为世人称颂的精进求学典范。
在辩论中大师常常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观点,被很多人视为奇谈怪论,但颇有见识的郭莽堪布反而器重他、支持他,说:“理由若能成立,不符合传统观点,有何不可?”
正是大师这种不轻易附和前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一步步登上了学术高峰。
大师25岁升入中观班。这年为参加嘎居(十明博士)学位答辩去桑普寺,第二年在萨迦、格鲁十个学院参辩的夏季法会上,经过五日“五论”答辩,获得了嘎居学位。27岁时在五世达赖喇嘛座前受近圆戒,赐名阿旺宗哲。28岁升入密宗学院深造密续。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读完规定科目,于30岁参加了密宗大辩论。当时有各大寺的数百名密宗学者争相质疑交锋,但大师以高深的学识和无敌的辩才,击败所有对手, 威名大震。
大师曾说:“若辩论,除了法称,无我对手。”这绝非夸口。下密院堪布非常欣赏大师的学问才干,准备提升他为下一任堪布。大师闻讯,坚辞不就,上了根培山禅院,开始了长达21年的出世山僧生涯。
这期间,大师除闭关静修外,继续寻访高师密传。
大师一生拜师30多人,虽已深涉学海,穷尽妙理,仍虚怀若谷,求知若渴,为了得到格鲁纯真密传,千辛万苦去拜当时独一无二的密学泰斗色居公确沿派为根本师,求传密集等三大本尊的全部密法和格鲁八大绝密,成为色居五大受命弟子之一。
大师名冠雪域,慕名求教的十方学子络绎不绝,听讲受教的除了三大寺的格西学僧外,还有甘青川蒙地区的活佛喇嘛和王公贵族。在大师的亲传弟子中出类拔萃,当时和后世有影响、名载史册者有:四大赛赤、十大国师、五大堪布、五大格西、四大成就高僧、二十九名弘法大师、三大十明博士等。甚至六世达赖喇嘛和当时统治西藏的拉藏汗也出于大师门下。一般受过大师法雨滋润的弟子遍及蒙藏地区。有位高僧赞叹说:“这位大师的学问可与宗喀巴并肩,龙树、月称也未必能胜过他。”
再有就是著书立说。大师的著作除《因明》、《中观》、《般若》、《俱舍》、《律学》等五部大论的通论、公论辩难、论证等被学术界视为瑰宝的旷世大作外,还有显密论仪、历史文学、音韵诗词、梵文词汇等许多内外明著作,留传下来的有140部。
大师53岁出任郭莽学院堪布,任职8年,这期间在改进制度、增设学科、加强学修、改善僧众生活条件等方面有很多为人称颂的建树。当时,还应僧众请求编著了“五论”标准,土观国师评价大师的“五论”教材“出类拔萃”,哲蚌寺郭莽学院、拉卜楞寺、塔尔寺、外蒙甘丹寺等格鲁派众多寺院将其作为标准教材,沿用到了现在。在主要观点上,至今无人能超越他,其著作代表着藏传佛教研究的高峰。
大师担任郭莽堪布期间,西藏摄政王第司欲提升大师出任甘丹赛赤(金座法王),因此动员他先担任夏孜堪布。甘丹赛赤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法王之位,像皇帝的宝座一样为世人羡慕。但对名利地位视若粪土的嘉木样大师却毫不动心,毅然谢绝, 64岁时辞去郭莽堪布之职,出任闲散的帕邦卡堪布。
1709年,青海河南蒙旗亲王派人迎请大师返乡。临行前拉藏汗请大师到布达拉宫向六世达赖喇嘛传法,以甘丹赛赤的规格进行了接待。然后回哲蚌寺向僧众告别,哲蚌寺也以宗教最高礼仪接待并请求传法。大师于夏秋之际离开了拉萨,带领100多名亲传弟子来到了泽库草原,普施法雨,并从当年开始了修建拉卜楞寺的选址、奠基和创办闻思学院等工作。1711年开始建大经堂,1716年创建了下密院,1718年向第一批学僧授格西学位。到此新建寺院已初具规模。
大师在返乡后的13年当中,主要精力投入建寺工作,呕心沥血,四处奔波,求地选址,设计规划,筹资修建,并亲自讲授经论,制订寺规,编著教材,带领僧众进行法事活动,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718年康熙十四皇子在西宁召见大师,请教宗教问题。当年大师派员进京朝觐康熙皇帝。1720年康熙皇帝册封嘉木样大师为“掌教护法额尔德尼诺门汗”,派京官授予金册金印。
大师在甘青建立“第二哲蚌”——拉卜楞寺,弘扬佛教精华格鲁教义、培养利国利民佛门英才的心愿圆满实现后,于1721年安然示寂,享年74岁。
拉卜楞寺能形成六大学院,僧人发展到五六千人的规模,并培养出成千上万的高僧学者,名列甘青川佛寺之首,从而驰誉中外,是历世嘉木样大师与本寺众多高僧活佛艰苦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拉卜楞寺开基建业的丰功伟绩,却与一世嘉木样大师的雄才大略是永远分不开的。
多识根据二世嘉木样所著《第一世嘉木样传》和阿莽班智达所著《拉卜楞寺寺志》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