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王育华教授,是兰州大学教育部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发光学报》编委,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功能与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还是我省首位藏族留学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1965年,王育华出生在卓尼县柳林镇厦盖村一个半农半牧藏族家庭,高中毕业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并于1989年取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取了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留校。
1997年10月,王育华由国家公派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日本东北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材料研究享有盛誉。在日本东北大学,王育华很快脱颖而出,从课题选择、设计,到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得到日本同行的赞赏和信任。2001年3月,他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藏族留学工学博士。其间,他与日本住友化工筑波研究所、NHK科学技术研究所等联合开展壁挂彩电PDP(plasmadisplaypanels)和无汞荧光灯用发光材料的创新研究,在国际核心文献上发表论文12篇,研究成果申请日本国专利4项。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他担任日本仙台地区中国留学人员学友会副会长。
2001年3月回国后,王育华被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系聘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兰州大学首次开设并讲授主干基础课“固体化学”。该课程获兰州大学第三批课程建设经费的资助。他承担并组织年轻教师一起编写了“固体化学讲义”,2006年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主持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甘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02年以来,先后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3年,他被聘为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副主任。2004年,兰州大学成立功能与环境材料研究所,王育华被任命为所长。2006年12月,他被任命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应邀赴日本秋田大学做客座教授。
王育华刚到兰大材料系时,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1张桌子、2把椅子和1万元启动经费。在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拿出2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他一边精打细算建实验室,一边写各种申请项目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底,王育华申请到科技部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和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共70多万元。他把资金全都花在实验室建设上。2002年,学校把这一研究方向列入兰州大学“十五”“211工程”七个重点项目之一,给予170万元的支持,购置了国内仅有的真空紫外光谱仪。2003年,他的研究方向被学校列入“985”二期重点建设方向,给予150多万元的支持。同时,他又申请到科技部“863”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160多万元,研究室从1间变成了12间。
王育华负责的“壁挂彩电与无汞荧光灯用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制”项目,经过项目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真空紫外发光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在壁挂彩电和无汞荧光、液晶显示背光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有利于加速我国西部稀土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同时也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特色研究方向,稳定和培养了教师队伍。目前,王育华教授与日本东北大学和秋田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相关院系开展研究合作,并派研究生前往学习交流。
王育华每年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达15至20篇、作国内外学术报告达10多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已经授权4项。2006年,获首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系列活动自然科技类一等奖和当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三等奖,并被国内外18家核心杂志聘为特约审稿人。
近5年来,王育华教授已培养和正在培养的博士生有15人,硕士生24人,本科生40多人。王育华常常勉励学生,要不断调整自己,选择适合发展空间,脚踏实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他送给学生两句话:第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立志搞科研,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第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