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0年完成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幸存的人》,1985年推出其第二部长篇小说《迷茫的大地》,其后不久第三部长篇《菩萨的圣地》问世。其间尚有不少中短篇小说发表。益西单增以其丰富的生活积累、坚实的创作基础、强烈的创作欲望和顽强的写作毅力而成为西藏文坛写作长篇小说的佼佼者。

益西单增的长篇小说《幸存的人》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法文译本,曾荣获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及西藏自治区优秀创作奖。小说的基本构架是以1936年至1951年原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旧西藏为时代背景,展示农奴与农奴主两个阶级营垒的矛盾和斗争。一方面写农奴主的残暴、奸诈和外强中干;另一方面,写农奴的智慧、反抗和力量。从而告诉读者,农奴是推动西藏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

小说以“幸存的人”作为书名,中心人物是虎口余生的女农奴德吉桑姆及其幼侄桑杰普珠。贯穿全书的是几个典型故事情节:

情节之一——血洗德吉村。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惊然的开始。刚上任的代理宗本仁青晋美,凭借世袭的特权,带领250名官兵,冲进集体抗拒苛捐杂税的德吉村,企图将村里“不做尺牍宗政府脚下的地毯,要做房顶上的经幡”的30户农奴斩尽杀绝,以警示全宗人民。在血洗德吉村的惨案中,农奴与农奴主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德吉桑姆和桑杰普珠得以幸存。仁青晋美却以“喝人血的蝎子”而臭名远扬。

情节之二——追捕德吉桑姆。德吉村遭血洗之后,德吉桑姆失去了家乡和亲人。等待她的是仁青晋美的苦苦追杀。为亲人报仇的信念激励她活下去。她隐姓埋名,更改了籍贯,隐没于农奴之中,终于逃出了魔掌。在避难中,德吉桑姆练就了一双巧手,一双铁脚和一颗坚强的心特别是得到了农奴索甲真诚的爱情,支撑着她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情节之三——严惩农奴主。仁青晋美五毒具全,无恶不作。经济上是个吞噬农奴血汗的吸血鬼,政治上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生活上是个奸淫妇女的大流氓。为了霸占年轻貌美的德吉桑姆(长大成人的德吉桑姆已与丈夫索甲返回德吉村而为仁青晋美所不识),派索甲去支外差。德吉桑姆夫妇将计就计,在仁青晋美行不义之时,奋起对其进行惩罚。若不是乱中出错,仁青晋美必死无疑。

情节之四——逼上神山。德吉桑姆等少数农奴与仁青晋美较量受挫,索甲被杀,德吉桑姆被押。就在人们不知何去何从之时,农奴英雄洛卡达日高举起义大旗,团结了大批农奴兄弟,组成一支队伍,在深山安营扎寨。被逼上神山的农奴经常出没于农奴主的四周,巧妙地袭击敌人,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有效地打击了以仁青晋美为首的农奴主阶级,给在暗无天日中挣扎的奴隶们以活下去的希望。

情节之五——雅鲁藏布江上的“妖魂”。仁青晋美用财宝收买德吉桑姆,为德吉桑姆所不齿;转而用贵夫人的高位去诱惑,回敬他的是致命的一刀;酷刑、牢狱均制服不了德吉桑姆,却激怒了更多的农奴。万般无奈之下,仁青晋美使出最后的看家本领,诬陷德吉桑姆为“鬼”,将其投入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中,却被江边的农奴兄弟和正在进军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救起。德吉桑姆身上的锁链被斩断,迎接他们的是一个自由幸福的光明乐园。

应该说,《幸存的人》在西藏文学特别是当代西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益西单增在创作中着力开掘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心灵美,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作者政治眼光敏锐,艺术本领高强,语言生动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回答了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对今天的现实生活同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