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绒追美,男,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先后从事乡村教师、教育管理、宣传、旅游、文化等工作。现供职于甘孜州文联。
  已出版长篇小说《隐蔽的脸》,中短篇小说集《失去时间的村庄》,散文、随笔集《掀起康巴之帘》、《神灵的花园》和《青藏时光》。
  曾获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和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等。


   
 严英秀:“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评格绒追美小说《隐蔽的脸》

  “看着从庞措神山上飞下来的雄鹰在头顶盘旋时,我多么想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啊,可是,我们掌握的汉字远不足以表现内心模糊的冲动。”
  这是一个叫夏超晋美的藏族小孩发出的感慨。在庞大的汉语面前,他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但当时的他并不懂得这样的无奈却蕴示了一种极美好的可能:面对神奇博大的自然,面对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感动,这个孩子在用心呼喊,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我想用手中的笔把你定格下来——这样的渴望,因这样的渴望而产生的无力感,都是诗人才具有的禀赋。
  事实正是这样,多年之后,“夏超晋美”成长为一个叫格绒追美的作家,如今,他所掌握的汉字,不但可以惟妙惟肖地还原童年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和冲动,而且如诗如画地抒写了一个雪域村庄神秘的前世和今生,他的笔直朝着个体、家族、民族的幽暗、魔幻、动荡、恒定的心灵史去了。他已挺进到了藏族文化的深处。
  是的,读完《隐蔽的脸——藏地神子迷踪》这部长篇,我无比欣慰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藏人写藏人。它当然也是有缺陷的,譬如小说故事的停跳,事件的碎片式,譬如人物形象的稍嫌平面等等,它甚至不是自足的,存在着文本内在的矛盾和困惑。但它是鲜活的,真切的,深远的,诚实的,它是我所读到的反映藏地生活和涉藏题材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一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深植在我们的血液中,这使我在读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时拥有了穿透汉语文本直视母族历史的第三只眼,一只隐蔽的眼。
  作为一个具备完全的民族文化自觉和对故土家园有深厚情感的藏族作家,格绒追美在二十五万言的《隐蔽的脸》中表现出了他的文学“野心”,他要以这部小说为起点写出他的家乡康巴大地的神韵,对康藏近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做出史诗般的展示,进而对整个藏区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和生长,过往和现状给予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其实,这样的努力,有许多人已经做过,许多人已经做坏。有关青藏,有关康巴,可见的多是些被外界的期待视野所规训了的书写,藏区在这样的文字中看似瑰丽多姿,风情摇曳,实则浅尝辄止,面目全非,还有那些大量的所谓地域、民族文化的浮光掠影的展示——格绒追美不是这样,他做到了以文学的能指之笔抵达雪域高原的历史所指,所以,甚至可以说,我们可以拿《隐蔽的脸》当一本历史书看。
  这样的深厚和沉潜,首先建立在作者对家乡水乳交融的情感基础上,可以说,格绒追美的文学世界离不开广袤而神奇的康巴大地。西藏作家次仁罗布曾认真地对我说,你要评论格绒追美的小说,你最好先去游历他的家乡。我深以为是,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完成完整的康藏之行。但我从格绒追美的笔下清晰可辨地看到了他的家乡,看到了他身后的山,看到了他脚下的根——他的创作和生命深植的根。格绒追美出生在四川甘孜的牧民之家,小说中的那些河谷村庄曾经是他长大成人的真实居所,而之后的求学求职,他虽走进了城市,但这只使他具备了在一定的距离外审视故土的眼界和立场,而并未削减他对过去的人和事一丝半毫的热情和眷恋,他的情感视野从未离开过故土人情。格绒追美创作的起步,就是从歌咏生养他的康巴山水开始。多年来,他以一颗敏感多思的真诚之心,游走在故园和城市之间,在乡野村史和浮华现实之间的缝隙中,思考着“父亲”“母亲”们的故事,找寻着一条通往前生往世的村庄之路。他的执着坚持、厚积薄发使藏民族幽深玄奥的历史之门徐徐打开,露出了被时间之尘遮蔽已久的脸,真实的脸。
  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唯一的正解。所有的历史,都是在真相和幻影之间,在既定和生成之间摇摆不定的。面对一张“隐蔽的脸”,述说其实是无力的,怎样深入的表达,勾勒的也只能是半张脸,甚或连这半张脸也是模糊不清的。我相信格绒追美对此有着极为自觉的警醒,他是机敏的,他巧妙地采用双线结构交叉叙述的方式,一条线索是现实时空中定姆河谷村落中一个家族的兴盛衰亡,各色人等的生死爱欲,而另一条线索是藏地神子“我”对整个定姆河谷、定曲河岸的俯瞰,对所有故事的统观,是自由的精灵之身对雪域高原的人和事、大地和天空、云彩和雨露的穿越,是对所有的现实和飘渺、幻想和真实、历史和虚妄的疑惑、质询。因为有了这一条线索,有了如此匠心独具的关于“我”的人物设计,贯穿始末的象征、隐喻的意味使文本与曾风靡中国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浪潮遥相呼应,同时也形象地阐示了藏文化其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的不同,那就是:在把握历史,言说世界时,藏人往往是以神话的传说的种种神迹和预兆的途径完成的,他们更愿意以“梦”解释现实,以心象抵达物象。
  不仅如此,神子“我”的设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格绒追美通过这么一个形象再一次让人们深陷于哲学的痛苦:存在是尴尬的。神子穿越一切,观古知今,但他无法获得肉体和语言,对于他人,对于世界,“我”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我”幻化为一个叫“夏超晋美”的俗世中人,所有的前世记忆便完全割断,对于今生的他,曾经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成了难以言说的他者。肉身和灵魂的交融永无完成之时,那么,“哪里才能找到我最终的歇脚之地?何处是我灵魂孤旅的归宿?”
  因此,藏人对信仰生命一般执着的追求或可得出答案,短暂的肉体生命其实是在黑暗的混沌中,只有以灵魂不灭的信仰贯穿肉体生命,肉身才能安妥,才能澄明,同时,灵魂有了肉身的依托,才不至于像漂浮的幻影,才能成为可以言说的存在。
  与哲学的高度相匹配,《隐蔽的脸》有宏阔的写实结构,它以“风轮”“风语”“风马”三篇章分别记述了藏区历史的三个重要阶段:土司统治时期,解放和解放后的革命时期,经济开放时期。定姆河谷是封闭而偏远的,但正如广大藏区许多的村镇一样,它并不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双重边缘而幸免于现代化车轮的碾压和冲击,它已经历过苦难伤痛的震动,如今又走进了别样的惶惑和迷茫。如何展示一个民族一路踉跄而来的伤痛历史,对此格绒追美的态度是不做回避,也未虚化。他对政治权力介入导致的藏人价值体系的动摇,经济浪潮冲击引起的信仰体系危机,民族的边缘文化生存状态在强势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发生和还要发生的一切,都表现出了深刻的认识,他的历史反思是审慎的,内蕴的,但也是鲜明的,富有批判性的。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活佛、头人、僧人还是村民,都经历了属于自己的苦难,苦难远非一人一事,而是从个体心灵延伸到整个群体的民族命运,是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下的欲望、挣扎、毁灭、堕落、重生的故事,是在旷古的苍凉和无奈中,百年的痛苦与寂寞中,寻找家园的流浪长旅。
  难能可贵的是,格绒追美在小说中直面苦难,袒露伤痛,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表现苦难,陷入到苦难叙事的泥潭中;面对一段独特幽暗的历史,他也没有以肤浅的愤激的控诉,宣泄自己的话语权,充当时间的审判官。任何人都无力拨开历史的重重烟雾,还以本来面目,指明康庄正道。既如此,与其做愚蠢而徒劳的虚设与推断,不如从已经完成的时间和事件中,发现那些历经劫难但颠扑不破的恒定的元初的美和活力,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和信念。格绒追美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涅槃般的文化反思,建构了对一个民族个体苦难的超越。小说中所有郁结的忧伤、疼痛、苦难,最后都在面对浩瀚文化历史时空的憧憬中,被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藏族文化的精神质地,它在外来暴力下确曾有过萎缩,它在金钱迷惑中也许正在蜕变,但没有什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藏人对自然、人性、神性、信仰的追求。
  正因如此,格绒追美是焦虑的、伤感的,但却不是虚无的,颓丧的,他以一颗刚性而柔软的悲悯之心抚摸着母族故土的疼痛。太多的山川河流千疮百孔,然而不灭的是大地上生命元初的美,轮回中必然会生长更美好更合理的梦想和现实。虽然“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但对精神彼岸的探寻将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村庄生生不息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的命脉。就这样,《隐蔽的脸》用贯穿文本的大叙事和随处可见的鲜活的小细节完成了诗化的历史建构。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语言,因为读《隐蔽的脸》,最不能忽略的最扑面而来的就是语言。这倒不是指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华丽、空灵、铺排、雍容,而是说这样的华美形式所蕴含着的独特意味,这种意味所表达的精神质地。阿来评价《隐蔽的脸》说:“用汉语写藏人生活,常痛惜于那些似乎用藏话才能表达的意味的消减。这部小说却用汉语把藏人对自然、对神性、对人性的知与觉表达得如此细致真切,让我深受鼓舞。”这话甚为恰当地说明了《隐蔽的脸》语言运用的妙处所在。这使我相信,在藏族作家中取得了最高荣誉的阿来确是懂藏语的。是的,几乎只能用藏语才能表达的意味,用精妙的汉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格绒追美不同于其他涉藏题材的作家的地方。他的语言里有血浓于水的母族记忆,有无法抹杀的民族胎痕,有无法仿制的康巴地域特色,汉语的汪洋大海丝毫没有淹没他一个藏人的口吻语气,这种口吻语气的地道娴熟和精妙每每让我在阅读中忍俊不禁,掩卷而笑,但这种会心一笑却不足以与外人道也——有时候,那些令我唇齿生香的话句其实根本就是母语的直译。我是多么欣喜地看到,原来,母语可以这样的形式走进汉语,使之最纯粹的意味奇妙地存活在另一种语言载体中。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外族读者对这样从母语“直译”、“意译”而来的汉语存在某种程度的阅读隔膜,实际上,这种担心根本是不存在的,甚至恰恰相反,因为好的东西总是共通的,连接最广泛的人性的。《隐蔽的脸》以其精湛的藏、汉语的化用和汇通,激活的是更多的人久违的乡土记忆,它本身的优美、华丽、流畅、准确更是毋庸置疑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比兴、隐喻、排比、递进等汉语修辞,藏地典型特色的谚语、民谣,就像金子般的诗章,像熠熠闪烁的群星,像纷然坠落的珍珠,又像康巴草原的风,风中飘荡的风马。这种美令人目接不暇,却又能句句直触心灵。
  关于语言,格绒追美自己讲过来自民族的传承:“数千年来,从祖先嘴里流淌出的是山泉、珍珠般充满诗意的语言。这语言据说得到过神灵的加持。充满了弹性、灵动,如珠玉扑溅,似鲜花缤纷,常常让人心醉神迷。特别是说唱雄狮大王格萨尔的传奇故事时,那语言的魔性像一片云雾罩在你整个身心之上,使你飘盈在神话的云烟中。”读完《隐蔽的脸》,我相信格绒追美“珠玉扑溅、鲜花缤纷”的语言也是接受了神灵的赐助的。
  评论《隐蔽的脸》是一次对我来说多少显得奇怪的写作过程,我把我心领神会的感受写下来时,却发现它与我之所思其实相去甚远,在这样一部藏人视角、藏人知觉的著作面前,我仿佛第一次对自己的汉语表达产生了怀疑,我无力用手中之笔撩开蒙在《隐蔽的脸》上的迷雾。但我又想,谁又能真正看清那张完整的“脸”呢,或许,我的无力也正是作者格绒追美的迷惘?他极力想要厘清历史,抓住真相,然而,旧的迷雾弥漫不散,新的还正在滋生着,被创造着。更或者,现世并不需要你揭露幻影背后的真实,恰恰相反,“隐蔽的脸”才是外界的期待。这正如小说中所写道,改革开放开辟旅游业后,定姆河谷被打造成了全球盛传的“香格里拉”,外面的人不断涌来追寻香格里拉。“这使活佛和村民们疑惑、不安:天上的香巴拉怎么会是现实的存在,它什么时候来到了人间?那我们是不是已经生活在佛的净土了?”
  是的,还怎能言说这无法言说的尴尬?到底是谁,给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为什么一方面热衷于自欺欺人地制造幻象,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地想要寻找真实?
  小说的结尾,神子经历了尘世轮回后,终于又抛弃肉身躯壳,像一缕光箭远走高飞了,因为“我”“不想听到凄楚的哭泣,不愿看见有人在偷情在盗窃在寻欢作乐,甚至还有人计划着谋财害命,诡计多端者的脸上笑意正浓——”““我”对自己说“我要远离这是非不分、罪恶渊薮之地”。
  神子可以逃离,但人间永远炊烟正浓。“如果天空倾斜起来,你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木,将它擎起。如果人心离人走远了,那么,也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柱吧?就像天空自己变回来,走向平衡,人心也要靠自己走回来吧。”


格绒追美短篇小说辑:
https://wx.tibetcul.com/zuopin/xs/201303/31362.html

   
 


   
 严英秀:“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评格绒追美小说《隐蔽的脸》

  “看着从庞措神山上飞下来的雄鹰在头顶盘旋时,我多么想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啊,可是,我们掌握的汉字远不足以表现内心模糊的冲动。”
  这是一个叫夏超晋美的藏族小孩发出的感慨。在庞大的汉语面前,他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但当时的他并不懂得这样的无奈却蕴示了一种极美好的可能:面对神奇博大的自然,面对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感动,这个孩子在用心呼喊,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我想用手中的笔把你定格下来——这样的渴望,因这样的渴望而产生的无力感,都是诗人才具有的禀赋。
  事实正是这样,多年之后,“夏超晋美”成长为一个叫格绒追美的作家,如今,他所掌握的汉字,不但可以惟妙惟肖地还原童年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和冲动,而且如诗如画地抒写了一个雪域村庄神秘的前世和今生,他的笔直朝着个体、家族、民族的幽暗、魔幻、动荡、恒定的心灵史去了。他已挺进到了藏族文化的深处。
  是的,读完《隐蔽的脸——藏地神子迷踪》这部长篇,我无比欣慰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藏人写藏人。它当然也是有缺陷的,譬如小说故事的停跳,事件的碎片式,譬如人物形象的稍嫌平面等等,它甚至不是自足的,存在着文本内在的矛盾和困惑。但它是鲜活的,真切的,深远的,诚实的,它是我所读到的反映藏地生活和涉藏题材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一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深植在我们的血液中,这使我在读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时拥有了穿透汉语文本直视母族历史的第三只眼,一只隐蔽的眼。
  作为一个具备完全的民族文化自觉和对故土家园有深厚情感的藏族作家,格绒追美在二十五万言的《隐蔽的脸》中表现出了他的文学“野心”,他要以这部小说为起点写出他的家乡康巴大地的神韵,对康藏近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做出史诗般的展示,进而对整个藏区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和生长,过往和现状给予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其实,这样的努力,有许多人已经做过,许多人已经做坏。有关青藏,有关康巴,可见的多是些被外界的期待视野所规训了的书写,藏区在这样的文字中看似瑰丽多姿,风情摇曳,实则浅尝辄止,面目全非,还有那些大量的所谓地域、民族文化的浮光掠影的展示——格绒追美不是这样,他做到了以文学的能指之笔抵达雪域高原的历史所指,所以,甚至可以说,我们可以拿《隐蔽的脸》当一本历史书看。
  这样的深厚和沉潜,首先建立在作者对家乡水乳交融的情感基础上,可以说,格绒追美的文学世界离不开广袤而神奇的康巴大地。西藏作家次仁罗布曾认真地对我说,你要评论格绒追美的小说,你最好先去游历他的家乡。我深以为是,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完成完整的康藏之行。但我从格绒追美的笔下清晰可辨地看到了他的家乡,看到了他身后的山,看到了他脚下的根——他的创作和生命深植的根。格绒追美出生在四川甘孜的牧民之家,小说中的那些河谷村庄曾经是他长大成人的真实居所,而之后的求学求职,他虽走进了城市,但这只使他具备了在一定的距离外审视故土的眼界和立场,而并未削减他对过去的人和事一丝半毫的热情和眷恋,他的情感视野从未离开过故土人情。格绒追美创作的起步,就是从歌咏生养他的康巴山水开始。多年来,他以一颗敏感多思的真诚之心,游走在故园和城市之间,在乡野村史和浮华现实之间的缝隙中,思考着“父亲”“母亲”们的故事,找寻着一条通往前生往世的村庄之路。他的执着坚持、厚积薄发使藏民族幽深玄奥的历史之门徐徐打开,露出了被时间之尘遮蔽已久的脸,真实的脸。
  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唯一的正解。所有的历史,都是在真相和幻影之间,在既定和生成之间摇摆不定的。面对一张“隐蔽的脸”,述说其实是无力的,怎样深入的表达,勾勒的也只能是半张脸,甚或连这半张脸也是模糊不清的。我相信格绒追美对此有着极为自觉的警醒,他是机敏的,他巧妙地采用双线结构交叉叙述的方式,一条线索是现实时空中定姆河谷村落中一个家族的兴盛衰亡,各色人等的生死爱欲,而另一条线索是藏地神子“我”对整个定姆河谷、定曲河岸的俯瞰,对所有故事的统观,是自由的精灵之身对雪域高原的人和事、大地和天空、云彩和雨露的穿越,是对所有的现实和飘渺、幻想和真实、历史和虚妄的疑惑、质询。因为有了这一条线索,有了如此匠心独具的关于“我”的人物设计,贯穿始末的象征、隐喻的意味使文本与曾风靡中国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浪潮遥相呼应,同时也形象地阐示了藏文化其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的不同,那就是:在把握历史,言说世界时,藏人往往是以神话的传说的种种神迹和预兆的途径完成的,他们更愿意以“梦”解释现实,以心象抵达物象。
  不仅如此,神子“我”的设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格绒追美通过这么一个形象再一次让人们深陷于哲学的痛苦:存在是尴尬的。神子穿越一切,观古知今,但他无法获得肉体和语言,对于他人,对于世界,“我”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我”幻化为一个叫“夏超晋美”的俗世中人,所有的前世记忆便完全割断,对于今生的他,曾经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成了难以言说的他者。肉身和灵魂的交融永无完成之时,那么,“哪里才能找到我最终的歇脚之地?何处是我灵魂孤旅的归宿?”
  因此,藏人对信仰生命一般执着的追求或可得出答案,短暂的肉体生命其实是在黑暗的混沌中,只有以灵魂不灭的信仰贯穿肉体生命,肉身才能安妥,才能澄明,同时,灵魂有了肉身的依托,才不至于像漂浮的幻影,才能成为可以言说的存在。
  与哲学的高度相匹配,《隐蔽的脸》有宏阔的写实结构,它以“风轮”“风语”“风马”三篇章分别记述了藏区历史的三个重要阶段:土司统治时期,解放和解放后的革命时期,经济开放时期。定姆河谷是封闭而偏远的,但正如广大藏区许多的村镇一样,它并不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双重边缘而幸免于现代化车轮的碾压和冲击,它已经历过苦难伤痛的震动,如今又走进了别样的惶惑和迷茫。如何展示一个民族一路踉跄而来的伤痛历史,对此格绒追美的态度是不做回避,也未虚化。他对政治权力介入导致的藏人价值体系的动摇,经济浪潮冲击引起的信仰体系危机,民族的边缘文化生存状态在强势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发生和还要发生的一切,都表现出了深刻的认识,他的历史反思是审慎的,内蕴的,但也是鲜明的,富有批判性的。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活佛、头人、僧人还是村民,都经历了属于自己的苦难,苦难远非一人一事,而是从个体心灵延伸到整个群体的民族命运,是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下的欲望、挣扎、毁灭、堕落、重生的故事,是在旷古的苍凉和无奈中,百年的痛苦与寂寞中,寻找家园的流浪长旅。
  难能可贵的是,格绒追美在小说中直面苦难,袒露伤痛,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表现苦难,陷入到苦难叙事的泥潭中;面对一段独特幽暗的历史,他也没有以肤浅的愤激的控诉,宣泄自己的话语权,充当时间的审判官。任何人都无力拨开历史的重重烟雾,还以本来面目,指明康庄正道。既如此,与其做愚蠢而徒劳的虚设与推断,不如从已经完成的时间和事件中,发现那些历经劫难但颠扑不破的恒定的元初的美和活力,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和信念。格绒追美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涅槃般的文化反思,建构了对一个民族个体苦难的超越。小说中所有郁结的忧伤、疼痛、苦难,最后都在面对浩瀚文化历史时空的憧憬中,被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藏族文化的精神质地,它在外来暴力下确曾有过萎缩,它在金钱迷惑中也许正在蜕变,但没有什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藏人对自然、人性、神性、信仰的追求。
  正因如此,格绒追美是焦虑的、伤感的,但却不是虚无的,颓丧的,他以一颗刚性而柔软的悲悯之心抚摸着母族故土的疼痛。太多的山川河流千疮百孔,然而不灭的是大地上生命元初的美,轮回中必然会生长更美好更合理的梦想和现实。虽然“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但对精神彼岸的探寻将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村庄生生不息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的命脉。就这样,《隐蔽的脸》用贯穿文本的大叙事和随处可见的鲜活的小细节完成了诗化的历史建构。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语言,因为读《隐蔽的脸》,最不能忽略的最扑面而来的就是语言。这倒不是指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华丽、空灵、铺排、雍容,而是说这样的华美形式所蕴含着的独特意味,这种意味所表达的精神质地。阿来评价《隐蔽的脸》说:“用汉语写藏人生活,常痛惜于那些似乎用藏话才能表达的意味的消减。这部小说却用汉语把藏人对自然、对神性、对人性的知与觉表达得如此细致真切,让我深受鼓舞。”这话甚为恰当地说明了《隐蔽的脸》语言运用的妙处所在。这使我相信,在藏族作家中取得了最高荣誉的阿来确是懂藏语的。是的,几乎只能用藏语才能表达的意味,用精妙的汉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格绒追美不同于其他涉藏题材的作家的地方。他的语言里有血浓于水的母族记忆,有无法抹杀的民族胎痕,有无法仿制的康巴地域特色,汉语的汪洋大海丝毫没有淹没他一个藏人的口吻语气,这种口吻语气的地道娴熟和精妙每每让我在阅读中忍俊不禁,掩卷而笑,但这种会心一笑却不足以与外人道也——有时候,那些令我唇齿生香的话句其实根本就是母语的直译。我是多么欣喜地看到,原来,母语可以这样的形式走进汉语,使之最纯粹的意味奇妙地存活在另一种语言载体中。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外族读者对这样从母语“直译”、“意译”而来的汉语存在某种程度的阅读隔膜,实际上,这种担心根本是不存在的,甚至恰恰相反,因为好的东西总是共通的,连接最广泛的人性的。《隐蔽的脸》以其精湛的藏、汉语的化用和汇通,激活的是更多的人久违的乡土记忆,它本身的优美、华丽、流畅、准确更是毋庸置疑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比兴、隐喻、排比、递进等汉语修辞,藏地典型特色的谚语、民谣,就像金子般的诗章,像熠熠闪烁的群星,像纷然坠落的珍珠,又像康巴草原的风,风中飘荡的风马。这种美令人目接不暇,却又能句句直触心灵。
  关于语言,格绒追美自己讲过来自民族的传承:“数千年来,从祖先嘴里流淌出的是山泉、珍珠般充满诗意的语言。这语言据说得到过神灵的加持。充满了弹性、灵动,如珠玉扑溅,似鲜花缤纷,常常让人心醉神迷。特别是说唱雄狮大王格萨尔的传奇故事时,那语言的魔性像一片云雾罩在你整个身心之上,使你飘盈在神话的云烟中。”读完《隐蔽的脸》,我相信格绒追美“珠玉扑溅、鲜花缤纷”的语言也是接受了神灵的赐助的。
  评论《隐蔽的脸》是一次对我来说多少显得奇怪的写作过程,我把我心领神会的感受写下来时,却发现它与我之所思其实相去甚远,在这样一部藏人视角、藏人知觉的著作面前,我仿佛第一次对自己的汉语表达产生了怀疑,我无力用手中之笔撩开蒙在《隐蔽的脸》上的迷雾。但我又想,谁又能真正看清那张完整的“脸”呢,或许,我的无力也正是作者格绒追美的迷惘?他极力想要厘清历史,抓住真相,然而,旧的迷雾弥漫不散,新的还正在滋生着,被创造着。更或者,现世并不需要你揭露幻影背后的真实,恰恰相反,“隐蔽的脸”才是外界的期待。这正如小说中所写道,改革开放开辟旅游业后,定姆河谷被打造成了全球盛传的“香格里拉”,外面的人不断涌来追寻香格里拉。“这使活佛和村民们疑惑、不安:天上的香巴拉怎么会是现实的存在,它什么时候来到了人间?那我们是不是已经生活在佛的净土了?”
  是的,还怎能言说这无法言说的尴尬?到底是谁,给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为什么一方面热衷于自欺欺人地制造幻象,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地想要寻找真实?
  小说的结尾,神子经历了尘世轮回后,终于又抛弃肉身躯壳,像一缕光箭远走高飞了,因为“我”“不想听到凄楚的哭泣,不愿看见有人在偷情在盗窃在寻欢作乐,甚至还有人计划着谋财害命,诡计多端者的脸上笑意正浓——”““我”对自己说“我要远离这是非不分、罪恶渊薮之地”。
  神子可以逃离,但人间永远炊烟正浓。“如果天空倾斜起来,你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木,将它擎起。如果人心离人走远了,那么,也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柱吧?就像天空自己变回来,走向平衡,人心也要靠自己走回来吧。”


格绒追美短篇小说辑:
https://wx.tibetcul.com/zuopin/xs/201303/31362.html

   
 


   
 严英秀:“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评格绒追美小说《隐蔽的脸》

  “看着从庞措神山上飞下来的雄鹰在头顶盘旋时,我多么想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啊,可是,我们掌握的汉字远不足以表现内心模糊的冲动。”
  这是一个叫夏超晋美的藏族小孩发出的感慨。在庞大的汉语面前,他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但当时的他并不懂得这样的无奈却蕴示了一种极美好的可能:面对神奇博大的自然,面对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感动,这个孩子在用心呼喊,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我想用手中的笔把你定格下来——这样的渴望,因这样的渴望而产生的无力感,都是诗人才具有的禀赋。
  事实正是这样,多年之后,“夏超晋美”成长为一个叫格绒追美的作家,如今,他所掌握的汉字,不但可以惟妙惟肖地还原童年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和冲动,而且如诗如画地抒写了一个雪域村庄神秘的前世和今生,他的笔直朝着个体、家族、民族的幽暗、魔幻、动荡、恒定的心灵史去了。他已挺进到了藏族文化的深处。
  是的,读完《隐蔽的脸——藏地神子迷踪》这部长篇,我无比欣慰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藏人写藏人。它当然也是有缺陷的,譬如小说故事的停跳,事件的碎片式,譬如人物形象的稍嫌平面等等,它甚至不是自足的,存在着文本内在的矛盾和困惑。但它是鲜活的,真切的,深远的,诚实的,它是我所读到的反映藏地生活和涉藏题材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一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深植在我们的血液中,这使我在读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时拥有了穿透汉语文本直视母族历史的第三只眼,一只隐蔽的眼。
  作为一个具备完全的民族文化自觉和对故土家园有深厚情感的藏族作家,格绒追美在二十五万言的《隐蔽的脸》中表现出了他的文学“野心”,他要以这部小说为起点写出他的家乡康巴大地的神韵,对康藏近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做出史诗般的展示,进而对整个藏区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和生长,过往和现状给予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其实,这样的努力,有许多人已经做过,许多人已经做坏。有关青藏,有关康巴,可见的多是些被外界的期待视野所规训了的书写,藏区在这样的文字中看似瑰丽多姿,风情摇曳,实则浅尝辄止,面目全非,还有那些大量的所谓地域、民族文化的浮光掠影的展示——格绒追美不是这样,他做到了以文学的能指之笔抵达雪域高原的历史所指,所以,甚至可以说,我们可以拿《隐蔽的脸》当一本历史书看。
  这样的深厚和沉潜,首先建立在作者对家乡水乳交融的情感基础上,可以说,格绒追美的文学世界离不开广袤而神奇的康巴大地。西藏作家次仁罗布曾认真地对我说,你要评论格绒追美的小说,你最好先去游历他的家乡。我深以为是,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完成完整的康藏之行。但我从格绒追美的笔下清晰可辨地看到了他的家乡,看到了他身后的山,看到了他脚下的根——他的创作和生命深植的根。格绒追美出生在四川甘孜的牧民之家,小说中的那些河谷村庄曾经是他长大成人的真实居所,而之后的求学求职,他虽走进了城市,但这只使他具备了在一定的距离外审视故土的眼界和立场,而并未削减他对过去的人和事一丝半毫的热情和眷恋,他的情感视野从未离开过故土人情。格绒追美创作的起步,就是从歌咏生养他的康巴山水开始。多年来,他以一颗敏感多思的真诚之心,游走在故园和城市之间,在乡野村史和浮华现实之间的缝隙中,思考着“父亲”“母亲”们的故事,找寻着一条通往前生往世的村庄之路。他的执着坚持、厚积薄发使藏民族幽深玄奥的历史之门徐徐打开,露出了被时间之尘遮蔽已久的脸,真实的脸。
  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唯一的正解。所有的历史,都是在真相和幻影之间,在既定和生成之间摇摆不定的。面对一张“隐蔽的脸”,述说其实是无力的,怎样深入的表达,勾勒的也只能是半张脸,甚或连这半张脸也是模糊不清的。我相信格绒追美对此有着极为自觉的警醒,他是机敏的,他巧妙地采用双线结构交叉叙述的方式,一条线索是现实时空中定姆河谷村落中一个家族的兴盛衰亡,各色人等的生死爱欲,而另一条线索是藏地神子“我”对整个定姆河谷、定曲河岸的俯瞰,对所有故事的统观,是自由的精灵之身对雪域高原的人和事、大地和天空、云彩和雨露的穿越,是对所有的现实和飘渺、幻想和真实、历史和虚妄的疑惑、质询。因为有了这一条线索,有了如此匠心独具的关于“我”的人物设计,贯穿始末的象征、隐喻的意味使文本与曾风靡中国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浪潮遥相呼应,同时也形象地阐示了藏文化其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的不同,那就是:在把握历史,言说世界时,藏人往往是以神话的传说的种种神迹和预兆的途径完成的,他们更愿意以“梦”解释现实,以心象抵达物象。
  不仅如此,神子“我”的设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格绒追美通过这么一个形象再一次让人们深陷于哲学的痛苦:存在是尴尬的。神子穿越一切,观古知今,但他无法获得肉体和语言,对于他人,对于世界,“我”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我”幻化为一个叫“夏超晋美”的俗世中人,所有的前世记忆便完全割断,对于今生的他,曾经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成了难以言说的他者。肉身和灵魂的交融永无完成之时,那么,“哪里才能找到我最终的歇脚之地?何处是我灵魂孤旅的归宿?”
  因此,藏人对信仰生命一般执着的追求或可得出答案,短暂的肉体生命其实是在黑暗的混沌中,只有以灵魂不灭的信仰贯穿肉体生命,肉身才能安妥,才能澄明,同时,灵魂有了肉身的依托,才不至于像漂浮的幻影,才能成为可以言说的存在。
  与哲学的高度相匹配,《隐蔽的脸》有宏阔的写实结构,它以“风轮”“风语”“风马”三篇章分别记述了藏区历史的三个重要阶段:土司统治时期,解放和解放后的革命时期,经济开放时期。定姆河谷是封闭而偏远的,但正如广大藏区许多的村镇一样,它并不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双重边缘而幸免于现代化车轮的碾压和冲击,它已经历过苦难伤痛的震动,如今又走进了别样的惶惑和迷茫。如何展示一个民族一路踉跄而来的伤痛历史,对此格绒追美的态度是不做回避,也未虚化。他对政治权力介入导致的藏人价值体系的动摇,经济浪潮冲击引起的信仰体系危机,民族的边缘文化生存状态在强势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发生和还要发生的一切,都表现出了深刻的认识,他的历史反思是审慎的,内蕴的,但也是鲜明的,富有批判性的。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活佛、头人、僧人还是村民,都经历了属于自己的苦难,苦难远非一人一事,而是从个体心灵延伸到整个群体的民族命运,是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下的欲望、挣扎、毁灭、堕落、重生的故事,是在旷古的苍凉和无奈中,百年的痛苦与寂寞中,寻找家园的流浪长旅。
  难能可贵的是,格绒追美在小说中直面苦难,袒露伤痛,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表现苦难,陷入到苦难叙事的泥潭中;面对一段独特幽暗的历史,他也没有以肤浅的愤激的控诉,宣泄自己的话语权,充当时间的审判官。任何人都无力拨开历史的重重烟雾,还以本来面目,指明康庄正道。既如此,与其做愚蠢而徒劳的虚设与推断,不如从已经完成的时间和事件中,发现那些历经劫难但颠扑不破的恒定的元初的美和活力,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和信念。格绒追美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涅槃般的文化反思,建构了对一个民族个体苦难的超越。小说中所有郁结的忧伤、疼痛、苦难,最后都在面对浩瀚文化历史时空的憧憬中,被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藏族文化的精神质地,它在外来暴力下确曾有过萎缩,它在金钱迷惑中也许正在蜕变,但没有什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藏人对自然、人性、神性、信仰的追求。
  正因如此,格绒追美是焦虑的、伤感的,但却不是虚无的,颓丧的,他以一颗刚性而柔软的悲悯之心抚摸着母族故土的疼痛。太多的山川河流千疮百孔,然而不灭的是大地上生命元初的美,轮回中必然会生长更美好更合理的梦想和现实。虽然“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但对精神彼岸的探寻将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村庄生生不息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的命脉。就这样,《隐蔽的脸》用贯穿文本的大叙事和随处可见的鲜活的小细节完成了诗化的历史建构。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语言,因为读《隐蔽的脸》,最不能忽略的最扑面而来的就是语言。这倒不是指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华丽、空灵、铺排、雍容,而是说这样的华美形式所蕴含着的独特意味,这种意味所表达的精神质地。阿来评价《隐蔽的脸》说:“用汉语写藏人生活,常痛惜于那些似乎用藏话才能表达的意味的消减。这部小说却用汉语把藏人对自然、对神性、对人性的知与觉表达得如此细致真切,让我深受鼓舞。”这话甚为恰当地说明了《隐蔽的脸》语言运用的妙处所在。这使我相信,在藏族作家中取得了最高荣誉的阿来确是懂藏语的。是的,几乎只能用藏语才能表达的意味,用精妙的汉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格绒追美不同于其他涉藏题材的作家的地方。他的语言里有血浓于水的母族记忆,有无法抹杀的民族胎痕,有无法仿制的康巴地域特色,汉语的汪洋大海丝毫没有淹没他一个藏人的口吻语气,这种口吻语气的地道娴熟和精妙每每让我在阅读中忍俊不禁,掩卷而笑,但这种会心一笑却不足以与外人道也——有时候,那些令我唇齿生香的话句其实根本就是母语的直译。我是多么欣喜地看到,原来,母语可以这样的形式走进汉语,使之最纯粹的意味奇妙地存活在另一种语言载体中。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外族读者对这样从母语“直译”、“意译”而来的汉语存在某种程度的阅读隔膜,实际上,这种担心根本是不存在的,甚至恰恰相反,因为好的东西总是共通的,连接最广泛的人性的。《隐蔽的脸》以其精湛的藏、汉语的化用和汇通,激活的是更多的人久违的乡土记忆,它本身的优美、华丽、流畅、准确更是毋庸置疑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比兴、隐喻、排比、递进等汉语修辞,藏地典型特色的谚语、民谣,就像金子般的诗章,像熠熠闪烁的群星,像纷然坠落的珍珠,又像康巴草原的风,风中飘荡的风马。这种美令人目接不暇,却又能句句直触心灵。
  关于语言,格绒追美自己讲过来自民族的传承:“数千年来,从祖先嘴里流淌出的是山泉、珍珠般充满诗意的语言。这语言据说得到过神灵的加持。充满了弹性、灵动,如珠玉扑溅,似鲜花缤纷,常常让人心醉神迷。特别是说唱雄狮大王格萨尔的传奇故事时,那语言的魔性像一片云雾罩在你整个身心之上,使你飘盈在神话的云烟中。”读完《隐蔽的脸》,我相信格绒追美“珠玉扑溅、鲜花缤纷”的语言也是接受了神灵的赐助的。
  评论《隐蔽的脸》是一次对我来说多少显得奇怪的写作过程,我把我心领神会的感受写下来时,却发现它与我之所思其实相去甚远,在这样一部藏人视角、藏人知觉的著作面前,我仿佛第一次对自己的汉语表达产生了怀疑,我无力用手中之笔撩开蒙在《隐蔽的脸》上的迷雾。但我又想,谁又能真正看清那张完整的“脸”呢,或许,我的无力也正是作者格绒追美的迷惘?他极力想要厘清历史,抓住真相,然而,旧的迷雾弥漫不散,新的还正在滋生着,被创造着。更或者,现世并不需要你揭露幻影背后的真实,恰恰相反,“隐蔽的脸”才是外界的期待。这正如小说中所写道,改革开放开辟旅游业后,定姆河谷被打造成了全球盛传的“香格里拉”,外面的人不断涌来追寻香格里拉。“这使活佛和村民们疑惑、不安:天上的香巴拉怎么会是现实的存在,它什么时候来到了人间?那我们是不是已经生活在佛的净土了?”
  是的,还怎能言说这无法言说的尴尬?到底是谁,给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为什么一方面热衷于自欺欺人地制造幻象,一方面却又乐此不疲地想要寻找真实?
  小说的结尾,神子经历了尘世轮回后,终于又抛弃肉身躯壳,像一缕光箭远走高飞了,因为“我”“不想听到凄楚的哭泣,不愿看见有人在偷情在盗窃在寻欢作乐,甚至还有人计划着谋财害命,诡计多端者的脸上笑意正浓——”““我”对自己说“我要远离这是非不分、罪恶渊薮之地”。
  神子可以逃离,但人间永远炊烟正浓。“如果天空倾斜起来,你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木,将它擎起。如果人心离人走远了,那么,也没有办法找到一根撑柱吧?就像天空自己变回来,走向平衡,人心也要靠自己走回来吧。”


格绒追美短篇小说辑:
https://wx.tibetcul.com/zuopin/xs/201303/3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