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吉美坚赞出生在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吉美坚赞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

1980年,他以优秀成绩考入青海民族学院预科。现代城市文明让他大开眼界,他的学习也愈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带来了坎坷与不幸,由于家中老母生病无人照顾,经济陷入极度拮据,1983年他不得不辍学回家,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和师友。

无钱上学,却不能断灭吉美坚赞求知的欲望,他想到了出家,在寺院里同样可以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于是,他来到佛教圣地塔尔寺,在格加活佛前受戒为僧,取法名为"吉美坚赞",意思无所畏惧取得胜利。

1986年9月,考入青海省佛学院。

1989年毕业后又考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期间,他受众多名师学者指导,系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诸多重要经典,使自己在佛学理论和藏族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8月毕业时,他谢绝了北京的民族出版社和高级佛学院的留请,毅然回到拉加寺,因为他的心中永远牵念着家乡父老,他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回报给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吉美坚赞深知文化教育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他回到家乡后,先举办短期藏文培训班两次,开始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1992自至1994年,又为州藏文中学教师讲授因明学和古藏文,得到州教育局的好评。期间,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自己办一所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毫无经济基础作保障的牧区建立一所私立学校何等困难,他通过借款、贷款和个人募捐等多种渠道,好不容易筹得1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94年8月15日,经果洛州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有校舍136间,其中有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医疗室、办公室、阅览室、师生宿舍等。学校还有耕作地300亩以及周长800多米的围墙和一个美观大方的校门。吉美坚赞为之取名为"智慧宝洲",充分寄寓了他的理想、热情和愿望。

吉美坚赞私立学校规定,经考试录取的学生一律不收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还可以得到适当补助,这种做法是一些希望通过办学赚钱的人想都不会想的。

历届52名毕业生中,32名学员曾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成都医学院、海南州卫生学校、果洛州卫生学校继续深造,8名学员留校任教或担任管理员,12名僧侣学员到自己的寺院传授英语、计算机等现代知识。

当初办学时为尊重信教群众和拉加寺教规,学校不收女生。

1997年开始吉美坚赞校长多次请求州县政府,批准自己再建一所女子小学,给牧区的适龄女童创造上学就读的机会。2001年4月,玛沁县人民政府和县文教局联合下发沁教字(2001)第05号文件,同意创办女子小学。

吉美坚赞得到政府的批文后,与亚洲团结协会取得联系,并作了详细的六年制计划,亚洲团结协会总部批准后,他又引进外资300多万,在拉加镇改托神山脚下准备为那些整日被家务劳动所牵累的牧区女孩们创建一所学校。

现在学校的名气大了,远自四川、甘肃的学生纷纷前来,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346人,这反映了民众对于本族文化的热爱和渴望,也反映了他们对吉美坚赞私立学校的充分信任。

1999年秋季开学时,原计划只能招收30名学生,但报名的人数一下增加到80多,还有不少家长来信来电提出请求。校舍严重短缺,吉美校长只有一一婉言谢绝,唯一的理由就是校舍不够,全校346名学生中有126名学生在附近牧民家借宿,一些家长在学校旁边为自己的孩子建起了简易的住房,已盖了三十六间,并表示等孩子毕业后无偿捐给学校,但这仍然不能解决多数人的要求。

为解决经费困难,他想到开发当地丰富的牦牛奶资源,既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也使学校能拥有一个固定的资金来源,满足不断增多的学童和青年求学者免费就读的问题。

2001年8月,在玛沁县拉加镇成立了青海省果洛州雪域绿宝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属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校办企业)。同时在拉加镇赛龙沟创建了牦牛奶酪加工厂,聘请美国和尼泊尔的二位奶酪专家亲自传授奶酪生产技术,制作了高质量的全世界唯一的牦牛奶酪。解决了当地100多牧户的2000多头奶牛牛奶出售问题,学校的发展就可以有坚实的资金保障。

吉美校长谈他的办学计划,他希望将职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内容,如唐卡绘画、雕刻、打造银器、古建筑等,再加上已有的藏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可以让学生们根据专长与喜好选择一门技艺进行修习,这样既可以解决将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藏族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果洛州人民政府已同意吉美坚赞私立学校设立职业高中部。而那些有志于在理论知识方面继续深造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考学等渠道进行学习,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