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拉萨市著名作家朗顿·班觉上世纪80年代用藏文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绿松石》的汉文版,将在2009年拉萨雪顿节期间与广大读者见面。

据了解,《绿松石》发表时曾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藏文现代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也是西藏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整个藏族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开辟了藏文现代文学创作的先河。

该小说是以上世纪20、30年代为时代背景,用一颗绿松石头饰作为小说的主线,通过讲述班旦一家三口人的悲惨命运。

《绿松石》在叙述方式上,第一次运用白话文,淡化了传统藏族文学中注重语言华美的文风,着力追求语言的朴实、真挚、简明、生动。尤其是人物的对话以拉萨口语为主,又通过精心锤炼,使其成为了较为优美的文学化语言,凸显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感和世俗化,使作品中的人物显得生动逼真。

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将时代大背景同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注重塑造典型形象、典型环境,来揭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根据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博的知识将上世纪20、30年代,西藏社会上至噶伦下至乞丐的生活以及藏族传统的风俗礼仪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绘。

据翻译《绿松石》的拉萨青年作家朗顿·罗布次仁介绍说,翻译《绿松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绿松石》刚刚发表时,许多文学前辈都有意愿把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翻译成汉文,也进行了尝试,但因受文学翻译所限,未能如愿。上世纪90年代,西藏著名藏族作家次多先生对小说进行过较为完整的翻译,但一直未能公开刊印。2007年,朗顿·罗布次仁和次多先生合作,在原有的翻译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翻译。

据悉,《绿松石》由藏语翻译成汉语后,最近在青海召开的长篇小说《绿松石》研讨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国内知名作家都把这部作品称为“藏文现代文学开山之作”。小说在《芳草》第三期刊物上发表,入选《长篇小说选刊》,还被节选在藏文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