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天堂寺附近,发现一块“龟驮宝盆”的巨大奇石,在当地引起轰动,并被藏学专家初步认定为古老佛经中记载的由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弥热高保护的“聚宝盆”。藏人文化网记者从获悉消息的第一时间即奔赴现场,追踪多日,全程见证了这一罕见的巨型“宝石”的“出世”:挖捞的艰辛,以及尘埃落定,拉归天堂寺后的沸腾。
佛经记载和传说中天堂寺就有一“聚宝盆”
“奇石”出世
天堂寺位于著名的引大入秦渠首、天祝县西侧居大通河北岸的天堂乡,其前身为唐宪宗时期(公元806-821)一座苯教寺院,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由第四世噶玛巴改宗为噶玛派寺院。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由格鲁派大德四世东科呼图克图多居嘉措主持建成天堂寺,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河北部地区五大古寺”之一。其信众为大通河沿岸、甘青两省地界八沟半群众。天堂寺于2002在宗喀巴大殿修建落成的高23米、宽9.52米的宗喀巴大佛,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宗喀巴木雕鎏金坐像,曾申请过吉尼斯世界之最。该寺因历史上大德辈出,人文内涵深厚,近年来已成为天祝县旅游业的品牌而倍受世人关注。
据佛经记载,天堂寺有一奇宝,即由大通河河神供奉给佛祖的“美玉聚宝盆”,该寺高僧世代相传此聚宝盆由大通河沿岸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一——阿弥热高山神护卫。历史上每逢枯水季节,阿弥热高神山下的大通河段水面就会有寿龟驮宝盆的奇石显现,僧俗群众无不顶礼膜拜,高僧大德颂福纳祥,认为是地方兴盛祥瑞之兆。
“聚宝盆”的出世及初步认定
奇石从大通河中起出
2007年4月10日,有信教群众举报天堂寺寺管会,在大通河上游北岸距天堂寺约13公里处,发现一块奇石。寺管会主任洛桑宗周即偕僧众到现场观瞻,此奇石石质为花岗岩,从河中当时的位置南侧看去,形似一乌龟背负一莲花状宝盆,盆内注水,酷似一巨型砚台;从西侧看去,似一卧牛;从北侧看,似一神兽守护着一朵莲花。其莲花状的凹槽内,有一颗圆形石头,群众称作“龙眼石”,被当地一群众抱回家中。这块奇石周围有两块与之匹配相合的石头拱卫,一块属于“靠背石”,另一块是与其颈部非常吻合的凹槽,被称作“枕头石”,视之令人惊叹其天工巧夺。
洛桑宗周随即派寺僧及信教群众看守保护,并于当日赴兰州报该寺活佛、著名藏学专家、西北民大博士生导师多识教授认定。因该奇石发现处天堂寺西侧的天堂乡大宗台社青冈峡,正好属于阿弥热高神山下大通河河段,与佛经记载和历史传说相符,多识教授遂初步认定其为天堂寺寺宝——阿弥热高“聚宝盆”。并认为这一宝物的横空出世,是地方兴盛、国泰民安、众生福泽增长、大地风调雨顺的盛世之兆,嘱寺僧及信众搬迁至天堂寺,筑基供奉,妥为保护。
参与者艰难挖捞,最终运抵天堂寺
迎接奇石的群众
“奇石”自然有奇石的磨难,天堂寺僧众及当地群众从发现之日起,即由寺院管委会牵头,开始昼夜守护挖捞,几经周折。为了将这块“奇石”从河底运出,参与挖捞者想了许多办法。首先用推土机在大通河边开拓了一条道路至奇石旁,然后在河边支起一个支架,用滑链将巨石慢慢挪动,但是最终没能成功。后调用一辆65吨起重机尝试抓捞,也没能成功。4月16日,工作人员只好从兰州又调用一辆100吨的起重机。
起重机17日到达挖捞现场,直到17日夜,才将该奇石从大通河中起出。历经9昼夜奋战,18日下午,该奇石顺利运达天堂寺。连日来,挖捞现场有甘青两地数千群众围观。18日当该奇石运抵天堂寺时,沿途有数百辆摩托车自行组成的车队护运。两千多名群众煨桑祈祷、燃放鞭炮、敬献哈达,在寺院门前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经测量,该奇石其上表面直径长5.1米,宽4.9米,侧高1.9米,重40.9吨。另外两块“宝石”附件,“枕头石”重3吨,“靠背石”重1.8吨。
“水族”奇石颇多,呼吁开发“龙宫”景点
奇石被封盖
记者在数日的追踪中注意到,在挖捞“聚宝盆”的数天时间里,每天都有彩虹出现,祥云飘浮。据说该自然现象与“龙颜大悦”有关。就在发现“聚宝盆”的地方,山上有一溶洞,群众称“龙洞”。“聚宝盆”发现地周围河床数百米范围内,有各种天然水族象形奇石,如“乌龟”、“鲸鱼”、“海豹”等,围观者称作“龙宫”。有人建议保护性开发“龙宫”景观,使之成为天堂寺配套旅游景点。也有人呼吁立法保护黄河源头自然奇石,以免被群众盗挖倒卖。
天堂寺阿弥热高“聚宝盆”,已被绸缎封盖,暂不向游客开放。据天堂寺寺管会主任洛桑宗周介绍,该奇石还要邀请专家作进一步鉴定,并择地妥为安置,经寺僧诵施经法,祈福迎祥后,再向广大参观者公开展示。
(藏人文化网记者 才旺瑙乳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