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藏族诗人希多才让诗集《冈底斯》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藏族诗人希多才让,90年代中期在藏族诗坛上十分活跃锋芒初露,且具有持续、强劲的发展态势。读到他的诗集《冈底斯山》,作者精选了他近十年创作的精品力作,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母语文学赢取了一份新的骄傲和荣誉。在阅读希多才让的这些作品时,我们随时感到,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坦诚,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如鱼得水般呈现,与众多中外诗人一样,希多才让与诗歌结缘,似乎是偶然的,但又是与生俱来的。他能在一个特殊的状态下获得灵感,而滔滔不绝地念唱出一部又一部高僧大德的诗句,以及中外名家的优秀诗作,而且却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非模仿,而是借鉴),这些东西也恰好奠基了他写出这么多优秀之作的基础与信心。
这本诗集分了四辑,第一辑由格律诗组成,第二、三辑有自由诗组成,第四辑由短诗组成。诗歌主人公所跋涉的神圣山水,就是在西藏、圣域、拉萨、高原、大草原、雪山、布达拉宫等等辉煌的“境界”前行走,使这本诗集称作一种觉醒的历程,但是它既不像归来者诗歌那样,通过过去人生的回顾、反思,重新架起那已坍塌了的人民、个人、民族之间的桥梁;也不像觉醒的青年一代那样,走向个体、走向西方。在他的作品里,这是个人的觉醒,但却是作为民族代言人与民族本身的共构共时的双重觉醒。这种“民族”的觉醒不是走向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重构,而是走向藏族的民族主体精神重构。并不是单纯心路历程性的,而是与诗歌主人公在阔大空间中的行旅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中,我们还会发现,希多才让的诗歌一方面受从耳濡目染的藏族民间文学传统的全面滋养,另一方面又有受到当代西方现代文学和国内现代汉语诗歌的深入影响。由此,一开始写诗,希多才让就占有了诗歌创作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本土资源与外来影响。正如,艾略特在《艾略特诗学文集》中论及文化交流与文化繁荣的关系时曾经强调的那样,“我们在欧洲文学史上将不会看到一个完全独立的文学;所看到的是永无休止的给予和接受,而每一种文学隔一段时间就会由于外来的刺激而获得新生,在文化上完全自给自足是行不通:任何国家若希望使其文化绵延不绝,就必须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希多才让的诗歌似乎先天性地具备了一种开放的艺术胸襟和混融的艺术品质,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老一辈诗人开创了民族朝圣的诗歌空间,激发了大批后来者的效仿与跟随,使得八、九十年代的藏族诗坛,出现了某种集体的“托物言志”性的藏族抒情。许多诗人通过对藏区的大地、山河的书写,来寄寓对西藏、藏地、藏文化的热爱之情。总体来说,这类诗歌内涵较为明确,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的性质,而且由于情感较为外露,(有的甚至接近激愤的直吼,如作者的《骏马》、《月下的思考》内容较为单一,艺术水准也相对较低。相较之下,同类诗歌(目前,很多同族诗人)中则就要成功得多了。其中,并没有一个现成、神圣的民族空间等待着主人公跋涉,也没有一个已然存在的民族等待着个体的皈依,全诗以行进感为总体节奏,将个人漫游、个体成长史、民族大地生成史、民族诞生史、处理为四重结构互相叠加明暗互映共时延展。最终迷惘的个体和散落的人们,终于苏醒、重生,集结成“我们”;而孤寂的雪域高原也化为欢歌的海洋,乳汁流淌的天堂!民族,一个完完整整的民族,就这样辉煌地诞生了。如在第四辑中的《根》,他这么写道:《根》树木的根/是老人的胡须/长得越长/后辈越多/。
这里既有明确的哲理,又有魂牵梦绕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与反思,还有诗人自身的艺术才能和诗歌悟性获得的根由及其艺术美的价值的追寻和重建。在这类诗中,希多才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我”的诗人身份和“我”的民族族性身份时而对立时而混同,时而成为困难和悲剧的源泉,时而又充当厚实的背景和底蕴。这种气韵生动地描写了生命的原力与光辉。
总之,希多才让的大量诗篇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那响在灵魂深处而又远在灵魂之外的若即若离的声音,随处可看见那闪在眼前而又远在重重黑夜之外的飘忽无定踪影。其实,这正是海德格尔存在沉思在希多才让笔下魅力无穷的诗意再现。希多才让还不能称作一流的诗人,但却与很多一流的诗人们踏上了同一条存在之思、存在之诗的徒劳而伟大悲壮神圣的精神历程。由此,希多才让的忧伤是注定的也必定是形而上的;但是若对信徒般忠诚不懈地泣血追求,希多才让也将因而辉煌——也就获得了比仅仅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高的多的意义和价值。
希多才让,男,藏族,1969年10月生于甘肃夏河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92年7月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毕业后到甘南州文联《达赛尔》编辑部工作至今,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主编、州文联兼职副主席、秘书长等副高(副编审)职称。2012年1月,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2伦敦书展参展作家,2016年10月,参加甘南州第十二次党代会。诗歌集《闪光的思维》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表学术论文20篇,翻译作品60(首)篇,《编辑学概论》202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南木特剧本<罗摩衍那>及部分唱词汇编》2020年11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刚坚杯”藏文文学奖等省级、地级20多项文学和编辑奖项。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三期少数民族班学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藏语术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藏语新词术语审定委员会特邀专家、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客座教授、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藏族母语委员会主任、甘南藏族自治州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