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2024-05-29发布

李安宅.jpg

李安宅(1900—1985),汉族,河北省迁西县人,现代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藏学家。民国十二年(1923)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后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班。民国十五年(1926)获该系文学学士,毕业后留任该校社会学系助教、讲师和国学研究所编译员。因通英文,被张家口苏联领事馆聘为英文翻译,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赴美留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接受罗氏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留学。在此期间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和墨西哥从事印第安民族社会教育的考察和研究,并撰写了《印第安祖尼的母系社会》一书。随后又翻译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两性社会学》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回国,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副教授。民国二十七年(1938),北平沦陷,接受陶孟和、顾颉刚两师的建议,以教育部边疆视察员的身份,赴甘肃兰州,与其妻藏学专家于式玉一道深入甘南藏族地区拉卜楞寺,从事藏族文化促进工作和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在此期间,撰写有关藏族宗教、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论文,并撰写了《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民国三十年(1941)李安宅离开拉卜楞寺到成都,任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边疆研究所所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与张逢吉、任乃强等人到西康省南北两路进行藏族社会调查,为时半年,写下了《喇嘛教萨迦派》、《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等文。民国三十六年(1947)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任该校研究院人类学系客座教授。翌年,赴英国考察和讲学。1949年回国后,参加人民解放军,投身于解放西藏的事业。随人民解放军进至昌都后,与于式玉一道创办了昌都小学。1951年到达拉萨,在西藏军区政治部协助解放军办藏语文培训班,并担任藏训班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还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3月,参与创办拉萨小学,并担任该校副校长。1955年调回成都,任西南民族学院副教务长,并从事民族政策的教学工作。1966年调四川师范学院,任该院外语系主任兼院副教务长、教务处副处长,并担任英语教学工作。曾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1985年3月4日在成都去世,享年85岁。

李安宅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学和藏学两个方面。他是最早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实地考察和研究藏区的学者之一。在教育方面,参与创办拉卜楞小学、昌都小学、拉萨小学及西南民族学院,为藏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论著(包括文集、论文集、合编等)

1.《〈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1933年、1935年再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月再版(最初为1929年李安宅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时写作的毕业论文)。

2.《美学》,1934年4月,世界书局出版,后列入张东荪主编的“哲学丛书”。

3.《社会学论文集——一种人生观》,1938年,燕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再版。

4.《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编,1938年,北平友联社出版。

5.《边疆社会工作》,中华书局,1944年出版,1946年再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再版(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之一种)。

6.《人生、家庭、社会》,1944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

7.《社会科学与真知》,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

8.Li An-che,Labrang:A Study in the Field,Documentation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Special series 5,Tokyo: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1982.(李安宅:《拉卜楞寺,李安宅的田野调查报告》,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9.《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再版。

10.“李安宅社会学遗著选”丛书,包括《巫术的分析》《两性社会学》《语言意义美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在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11.《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12.Li An-che,History of Tibetan Religion:A Study in the Field,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13.《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4.《燕京社会学界》(The 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938—1950),李安宅、吴其玉、陈芳芝等主编,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全2册。

二、译著

(一)专著或者专册

1.《两性社会学》(系马林诺夫斯基代表著作《野蛮社会里的性及抑窒》的节选本),合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再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再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再版。

2.《交感巫术的心理学》,译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5月出版,1933年、1934年再版。

3.《意义学》,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出版,1945年再版。

4.《巫术与语言》,编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11月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3月再版。

5.《知识社会学》,编译,1944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

6.《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著,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商务印书馆1938年出版。

7.《五智喇嘛弥伴传奇》,译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二)单篇文章

1.《中国社会服务工作之意义》,步济时(演讲),李安宅(笔译),《社会学杂志》第2卷第5—6期,第1—7页,1925年。

2.《校外教育》,约瑟夫·哈特(Joseph K Hart)原著,《燕大周刊》第107期,第3—9页,1926年。

3.《美国学者对于西洋社会思想史之材料的意见》,霍内尔·哈特(Hornell Hart)原著,《燕大月刊》第3卷第1—2期,第20—33页,1928年。

4.《译屑》,《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第59—68页,1929年。

5.《译屑:Ⅲ、小诗:而且那个倒过来的碗他们叫做天》,奥马尔(Omar)等原著,《燕大月刊》第4卷第3—4期,第89—93页,1929年。

6.《译屑》,《燕大月刊》第6卷第1期,第70—75页,1930年。

7.《在生命之图表上的宗教(附表)》,盖笛斯原著,《哲学评论》第2卷第4期,第50—83页,1929年。

8.《孟汉论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界》第10期,第55—109页,1938年。

9.《藏人论藏》,英人孔贝(G.A.Combe)著,《边政公论》第1卷第7—8期,1942年3月;《边政公论》第1卷第9—10期合刊,第70—80页,1942年5月。

10.《印度之土地与人民》,C·E·Alcriem原著,李安宅编译,《文化先锋》第3卷第6期,第18—20页,1944年1月21日。

11.《印度之自由问题》,艾伯兰(演讲),李安宅(笔译),《文化先锋》第3卷第10期,1944年3月1日。

12.《现代印度之领袖》,编译,《文化先锋》第3卷第19期,1944年6月1日。

13.《印度之妇女》,艾伯兰(演讲),李安宅(笔译),《文化先锋》第3卷第22期,第19—21页,1944年7月1日。

14.《五智喇嘛弥伴传》(西藏宗教社会言情小说),喇嘛庸顿原著,连载《国防月刊》第2卷第4期,第67—79页,1947年;第3卷第1期,第70—88页,1947年;第3卷第2—3期,第80—91页,1947年;第3卷第4期,第64—72页,1947年;第4卷第1—2期,第88—98页,1947年;第4卷第3期,第63—71页,1947年;第5卷第1期,第89—97页,1947年;第5卷第2期,第122—128页,1948年;第6卷第2期,第81—95页,1948年。

三、其他(包括论文、报告、未刊文稿等)

1.《乡村生活的“社会化”与“城市化”》,《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第40—42页,1929年。

2.《哈蒲浩底社会思想》,连载《燕大月刊》第5卷第1—2期,第6—30页;第3期,第82—92页,1929年。

3.《巫术问题的解析》,《社会问题》第1卷第1期,第109—116页,1930年。

4.《语言底魔力(附表)》,《社会问题》第1卷第4期,第1—10页,1931年。

5.《甚么是“社会学”(附图表)》,《平民学院十年纪念特刊》,第18—22页,1932年1月。

6.《甚么是“意义学”》,《燕大月刊》第10卷第1期,第61—70页,1933年。

7.《社会问题研究及调查机关之介绍(九):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概况》,《国际劳工消息》第5卷第2期,第31—45页,1933年。

8.《校友情况代述:孟受曾君,1934年》,梁国正、罗忠恕、李安宅,《燕大友声》第2卷第5期,第5—6页,1935年。

9.《侨乡偶记(一)》,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51—101期,第337—339页,1935年。

10.《侨乡偶记(二)》,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51—101期,第345—347页,1935年。

11.《侨乡偶记(三)》,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51—101期,第352—354页,1935年。

12.《侨乡偶记(五):“房顶上开门”》,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51—101期,第377—378页,1935年。

13.《侨乡偶记》,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1—128期,第18—19页,1936年。

14.《侨乡偶记:匆匆渡过太平洋》,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8—128期,第18—19页,1936年。

15.《侨乡偶记:十二、“安分守己”》,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8—128期,第50—51页,1936年。

16.《侨乡偶记》,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8—128期,第80—83页,1936年。

17.《侨乡偶记:十四、“与虎谋皮”》,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8—128期,第113—115页,1936年。

18.《侨乡偶记:十五、由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为留美学生会刊作》,署名“任责”,《社会研究》第108—128期,第142—145页,1936年。

19.《自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附照片)》,《留美学生月刊》第1卷第7—8期,第31—33页,1936年。

20.《校友近况代述:郑兆璜》,李安宅、袁家彰、林卓园,《燕大友声》第2卷第6期,第3页,1936年。

21.《校友近况代述:宗惟贤》,李安宅(代述),《燕大友声》第3卷第1期,第1、6—7页,1936年。

22.《人类学与中国文化:“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本序》,《社会研究》第101—128期,第109—112页,1936年。

23.《一九三七国际情势之展望》,署名“任责”,《学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6—7页,第14页,1937年。

24.《民族创作性的培养》,《学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13—14页,1937年。

25.《特约专文:论日本军部政党的冲突》,署名“任责”,《学生生活》新第2卷第14期,第3—6页,1937年。

26.Li An-che,Zuni:Some Observations and Queries,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9:62—76.1937(即论文,《祖尼:我的一些考察》,载《美国人类学家》第39卷,第62—76页,1937年)。

27.《拥护领袖》,《大众知识》第1卷第8期,1937年2月5日。

28.《星期访座:民族创造性的培养》,《学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13—14页,1937年。

29.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by Marcel Granet;E.D.Edwards.Review by Li An-che.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51,No.202 (Oct. Dec.,1938),pp.449—451.Published by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即书评:《评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载《美国民谣学刊》第51卷,第202期,1938年,第449—451页)。

30.《孟汉论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界》第10卷,燕京大学出版,1938年6月。

31.Three Lectures on Chinese Folklore by R.D.Jameson,Review by Li An-che.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51,No.202 (Oct.Dec.,1938),p.452(即书评:《评R.D.Jameson的三个关于中国民间传说的讲座》,载《美国民谣学刊》,第51卷,第202期,1938年10月—12月,第452页)。

32.《甚么叫作文化?怎样研究文化?》,署名“任责”,《新西北》第2卷第1期,第19—22页,1939年。

33.《由北平谈起(昆明通信):论收复失地的自信力》,署名“任责”,连载《现代评坛》第3卷第11期,第4—5页;第4卷第12—15期,第11—12页,1939年。

34.《对人?还是对事?社会学分析之二》,《新西北月刊》第1卷第2期,第50—53页,1939年3月10日。

35.《论回教非即回族》,《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1期,第64—74页,1939年8月。

36.《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新西北》第2卷第1期,第113—119页,1939年8月。

37.《西藏系佛教僧侣教育制度——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海潮音》第21卷第5—6期合刊,1940年。

38.《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时代精神》第2卷第1期,1940年。

39.《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实地研究必要性的札记》(英文),燕京《社会学界》第1卷第6期,1940年。

40.《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甘肃科学教育馆学报》第2期,第10—21页,1940年。

41.《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时代精神》第2卷第2期,第89—99页,1940年。

42.《拉卜楞寺的僧官暨各级职员的类别》,《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2期,第5—9页,1940年9月。

43.《纪念我的喇嘛老师》,《现代评论》第5卷第6—8期,1940年。

44.《拉卜楞藏民年节》,《现代评论》第5卷第13—14期合刊,1940年。

45.《太子山瞻礼记》,《新西北》第2卷第3—4期,1940年。

46.《太子山瞻礼记》,连载《金声(上海)》第3卷第3期,第13—14页;第4期,第11—12页;第5期,第14—16页,1941年。

47.《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寺》,《现代评坛》第6卷第10—11期合刊,1941年2月。

48.《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22期,第16—18页,1941年。

49.《拉卜楞藏民年节》,《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23期,第5—9页,1941年。

50.《拉卜楞寺公开大会》,《新西北月刊》第5卷第1—2期合刊,第14—24页,1941年。

51.《拉卜楞寺公开大会》,连载《责善半月刊》第2卷第5期,第16—20页;第6期,第10—17页,1941年。

52.《拉卜楞寺概况》,连载《责善半月刊》第2卷第1—2期合刊,第12—18页;第3期,第4—8页,1941年。

53.《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佛教象征主义举例(附印藏佛教简史)》,《边政公论》第1卷第1期(创刊号),第78—93页,1941年8月。

54.《拉卜楞寺概况》,《边政公论》第1卷第2期,第27—36页,1941年9月10日。

55.《拉卜楞寺概况》,《新西北》第5卷第1—2期,第5—13页,1941年10月。

56.《读者通信:关于藏王(赞普)世系及年代考证》(回应丁骕对《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一文中附印藏佛教简史的疑问),《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第221—223页,1941年11月。

57.《副叶:拉卜楞藏民过年》,连载《燕京新闻》第7卷第26期,第5页;第27期,第5页,1941年。

58.《副叶:释边疆》,《燕京新闻》第9卷第8期,第1页,1942年。

59.《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新西北月刊》第4卷第2—6期,1941—1942年(是文修改后,同年又见刊于《边政公论》第2卷第9—10期)。

60.《论信仰与宗教》,《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42年2月。

61.《边民社区实地研究纲要》,《华文月刊》第1卷第1期,1942年3月15日。

62.《藏民祭太子山典礼观光记》,《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42年4月(是文同年又见刊于《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3、4期)。

63.《青年心理建设举例——四种态度问题》,《学思》第1卷第9期,1942年。

64.《实地研究与边疆》,蒙藏委员会主办:《边疆通讯》第1卷第1期,第2—4页,1942年11月。

65.《论坚贞与边疆》,《边疆通讯》第1卷第4期,1943年2月。

66.《论边疆服务》,《边疆服务》第1期,第1—13页,1943年4月1日。

67.《研究服务训练要连合起来》,《边疆服务》第1卷第4期,1943年。

68.《边疆服务的对象》,《边疆服务》第1卷第4期,1943年。

69.《边疆工作的重要》,《边疆服务》第1卷第9期,1943年。

70.《论科学教育》,《学思》第3卷第7期,1943年4月15日。

71.《论社会工作》,《文化先锋》第2卷第6期,1943年5月。

72.《回教传入中国与“回族”问题》,《华文月刊》第2卷第2—3期,1943年7月15日。

73.《喇嘛教育制度》,《大学月刊》第2卷第8期,1943年8月(是文修改后,还有两个发表的版本。其一,中文版,见刊于《力行月刊》第8卷第5期,1943年11月。其二,英文版,即: Li An-che,The Lamasery 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in Asiatic Review,vol.46 (1950),pp.915─922.(即:李安宅:《喇嘛教育制度》,载英文《亚细亚评论》第1卷第46期,第915─922页,1950年)。

74.《宗教与边疆建设》,《边政公论》第2卷第9—10期,1943年10月。

75.《国防与边疆工作》,《机声》第3卷第1期,第28—32页,1943年。

76.《回教与回族》,《学思》第3卷第5期,1943年。

77.《藏民年节》,《风土什志》第1卷第2—3期,第7—12、31页,1943年。

78.王树民日记《陇岷》与《洮州》之《序》,1943年。

79.《我们可以借镜的一位英国青年榜样》,《杂识》第4卷第6期,第19—20页,1943年。

80.《给青年的一面镜子》,《杂识》第4卷第6期,第19—20页,1943年。

81.《论边疆社会工作所有之困难与吸力》,《康导月刊》第5卷第9期,第7—12页,1943年。

82.《论边疆工作如何做法》,连载《大学月刊》第2卷第11—12期,1943年12月;第3卷第1期,1944年1月。

83.《论边疆工作所需要之条件》,连载《学思》第4卷第1期,第9—14页;第2期,第11—15页,1944年。

84.《专论:论边疆工作之展望》,《燕京新闻》第10卷第17期,第5页,1944年。

85.《新画风的开创——观杨乡生先生画展后书感》,《文化先锋》第3卷第16期,1944年5月1日。

86.《边疆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重庆)第1卷第1期,第68—70页,1944年6月。

87.《边疆工作所需的条件》,《文化先锋》第4卷第4期,1944年9月11日。

88.《云霓之望》,《新西康》第3卷第6—8期合刊,1945年。

89.《萨迦派喇嘛教》,《边政公论》第4卷第7—8期合刊,1945年(是文另外还有两个版本。即 Li An-che,The Sakya Sect of Lamaism.Reprint from the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XVI,Series A (1945),pp.72—87.Chengtu.Recorded b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0,No.1 (Jun.,1947),pp.99—101.(即:华西大学英文版《华西边疆研究杂志》第16卷,第72—87页,1945年,成都。又为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学刊》摘录,见该杂志第10卷,第1期,第99—101页,1947年6月。)该文的中文版,参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陈观胜、王晓义合译,见该书第201—217页)。

90.《介绍两位藏事专家》,《康导月刊》第6卷第5—6期合刊,第44—45页,1945年。

91.《论心理重建》,《中央周刊》第7卷第19—20期合刊,第6—8页,1945年。

92.《论创化教育》,《怒潮》第5期,第17—20页,1946年。

93.《论创化教育》,《大中》第1卷第4期,第6—11页,1946年4月。

94.《边疆问题:对于边疆我国的传统作法》,《边疆服务》第11期,第2—4页,1946年6月。

95.《论语言的通货膨胀》,《文化先锋》第5卷第15期,1946年12月。

96.《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附图表)》,《边政公论》第5卷第2期,第17—46页,1946年12月。(是文此外还有两个版本。其一,为《西康户政通讯》连载的中文版,分见《西康户政通讯》第1卷第3期,第14—20页;第4期,第5—11页;第5期,第7—11页;第6期,第10—14页,1947年。其二,摘要的英文版, Li,An-che,Derge:A Study of Tibetan Population,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pp.279—293,1947.即:李安宅:《德格之历史与人口》,载英文《西南人类学报》,第279—293页,1947年。)

97.《胜利与边疆工作》,《边疆通讯》第4卷第1期,第2—3页,1947年1月。

98.《谈边疆教育》,《边疆通讯》第4卷第2期,第2—3页,1947年2月。

99.《边疆工作所需要之条件》,《边疆服务》第18期,第1—2页,1947年6月。

100. Li An-che,China:A Fundamental Approach,in Pacific Affairs,Vol.21,No.1 (Mar.,1948),pp.58—63,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即论文,李安宅:《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事务季刊》第21卷第1期,第58—63页,1948年3月。)

101.《边民的可爱》,《边疆通讯》第4卷第25期,第1页,1948年7—8月。

102.Li An-che,Bon:The Magico religious Belief of Tibetanspeaking Peoples,in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4 (Spring 1948),pp.31—42. Recorded in Far Eastern Bibliography,1948.Source: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8,No.1 (Nov.,1948),pp.96—106,published by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即李安宅:《本教,说藏语人民的魔力般的宗教信仰》,载英文杂志《西南人类学》第4卷,第31—43页,1948年春。为英文《远东研究书目》所收入,见《远东季刊》第8卷第1期,第96─106页)。中文翻译版,参见《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张登国译,见该书第218—232页。

103.Li An-che,The Bkah Brgyud Sect of Lamaism,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9(1948),pp.51—59(即:李安宅:《喇嘛教的噶举派》,载《美国东方学刊》第69卷,第51—59页,1948年)。

104.Li An-che,Kahgyudpa:The White Sect of Lamaism,in Man,Vol.48 (Dec.,1948),pp.140—141,published by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即论文:《噶举派,喇嘛教的白派》,载英文杂志《人类》第48卷,第140—141页,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出版,1948年12月)。是文系李安宅1948年11月16日写给英国《皇家人类学学报》的一篇通讯的综述,中文版见《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张登国译,见该书第233—238页。

105.Li An-che,Ringmapa,the Early Form of Lamaism,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48),pp142—163.(即:李安宅:《宁玛派──早期藏族佛教》,载英国《皇家亚细亚学刊》,1948年,第142—163页)。该文的中文删节本,参见《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张登国、白桦合译,见该书第239—262页。

106.Li An-che,The Spirit of Tibetan Culture,in Eastern World 3 (Apr.1949),pp 5—7.(即:李安宅:《西藏文化的精神》,载英文《东方》杂志,第5—7页,1949年4月。

107.Li An-che,Our Pilgrimage to a Tibetan Sacred Mountain,in Asian Horizon 2 (Summer 1949),pp.39—48.plates.(即:李安宅:《朝拜西藏圣山》,载美国英文杂志《亚洲地平线》第2期,第39—48页,1949年夏。

108.Li An-che,Tibetan Family in Its Relation to Religion.in Asian Horizon 2 (Spring 1949),25—36.(即:李安宅:《藏族家庭与宗教的关系》,载英文《亚洲地平线》杂志第2期,第5—7页,1949年春。Charles S.Braden对此文做了简单介绍,发表在Journal of Bible and Religion,Vol.18,No.1 (Jan.,1950),pp.48—52,Charles S.Braden,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1948—1949)。英文《藏族家庭与宗教的关系》一文的修改汉译本,参见《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张登国译,见该书第263—275页)。

109.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Joseph F.Rock (x x,554 pp.,4 maps,256 pls.,index and gazetteer.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Volumes VIII and IX.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48.),Review by Li An-che,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1,1949),pp.108—110.(即:《评约瑟夫·洛克所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载《美国人类学家》第51卷,1949年,第108—110页)。

110.Marion J.Levy,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Review by Li An-che,in Pacific Affairs,Vol.22,No.4(Dec.,1949),pp.420—422.(即书评:《评马里翁·勒维的〈现代中国的家庭革命〉》,载《太平洋事务季刊》第22卷第4期,1949年,第420—422页)。

111.《自传》,1951年7月3日撰写,共4页,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自传》,1951年7月11日“草毕于昌都”,共20页,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

112.《揭露一个右派分子的嘴脸》(一篇揭发费孝通的文章,投稿给《四川日报》,该社复信谓其文章“留作参考”,未予发表),1957年6月。

113.《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文稿(一篇驳斥陶容《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绝对性与斗争性的相对性》的文章),1957年8月。

114.《自传》,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学院(2003年改名西南民族大学),共21页,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

115.《自传》,1966年撰成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共8页,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

116.《回忆海外访学》文稿,1969年3月19日撰(见陈波整理本,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6辑,第154—16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0年6月)。

117.《从拉卜楞寺的护法神看佛教的象征主义──兼谈印藏佛教简史》,《西藏研究》1981年号(创刊号),第22—35页,1981年。

118.《来信:不能让践踏党的政策的人横行下去》,李安宅(四川师范学院),《人民日报》1983年4月5日,第3版。

119.《康藏大事纪年·序言》,1982年9月9日撰。见《康藏大事纪年》卷首(案:《康藏大事纪年》,由张云侠编,王辅仁校注,系“川边历史资料丛书”之一种),重庆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313阅读 10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