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地区苯教寺庙历史及周边群众信仰特征分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拉巴次仁、石达顿珠、旦巴次仁 2024-08-08发布

微信图片_20230919141240.jpg摄影:觉果

摘要:西藏日喀则是藏族苯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之一,著名的楚氏、许氏、巴氏、辛氏等母寺均在该地区境内,现全地区共有6座苯教寺庙140多名苯教僧尼。文章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地区苯教寺庙历史概貌以及现状调查分析,认为苯教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始性,致使苯教寺庙周边信教群众的信仰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关键词:西藏日喀则地区;苯教寺庙;信仰特征

2011年1月12日至27日,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一行4人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各苯教寺庙开展实地调研,主要考察该地区苯教寺庙历史、现状以及周边群众的信仰状况。2012年7月课题组主要成员再赴该地区作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收集苯教活佛、僧尼、信徒以及邻近苯教寺庙的藏传佛教僧尼及信徒的口述资料,查阅相关苯教活佛以及高僧大德的传记和文献资料。

在过去的文献中日喀则地区称之为“藏”或“后藏”,是苯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对后期苯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藏族六大古姓氏中楚氏、许氏、巴氏及辛氏的母寺均在该地区境内;位于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的曼日寺又成为苯教文化发展中心。

一、历史概貌

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北纬27度13分-31度49分,东经82度01分-90度20分。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西衔阿里,北靠那曲,东邻拉萨和山南地区。全地区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220千米,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千米,约占西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4.2%,边境线长1753千米。日喀则地区地处喜玛拉雅山系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全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土地类型多样,有耕地、草原、林地、荒滩、湖泊、沼泽等。全地区耕地面积7.77万公顷,常年播种面积7.33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带。有些湖泊沿岸的狭窄地带,地势较低,牧草丰盛,是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⑵。

据苯教资料记载,早在悉补野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4世纪)在西藏各地建有苯教寺庙。目前记载较为翔实的是穆赤赞普时期修建的苯教寺庙:“《强玛》(bayms—ma)中记载,其王子穆赤赞普懂苯意、修苯道、知其然,从大食等地迎请译师,从象雄迎请一百零八位大智者,在卫藏地区善建三十七座苯教寺庙。”⑵其中,前藏地区修建20座苯教寺庙,后藏地区修建17座苯教寺庙。“据《释音》(sgra-vgre1)记载,乌茹⑶建有十三座寺庙,夭茹即左翼⑷建有七座寺庙,叶茹即右翼⑸建有八座寺庙,茹拉⑹建有九座寺庙,共为三十七座苯教寺庙。”⑺除以拉萨为中心的乌茹地区和以山南乃东为中心的天茹地区,即前藏地区的20座苯教寺庙以外,其余的叶茹和茹拉地区修建的17座苯教寺庙基本都在后藏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日喀则地区境内。当时后藏地区的17座苯教寺庙分别为“叶茹地区的八座寺庙,即兀佑萨那、香吉巷才、追吉卡尔东、达那江普、结吉江卡尔、达普谆来、藏吉吉尔普以及桑桑拉札;茹拉地区的九座寺庙,即年堆达才、曲果朵仁、卡尔钦扎噶、措昂志琼、聂孜唐雪、樟木卡午、热萨唐达木、芒卡尔朵普以及拉域扎唐。”⑻文中的“兀佑”、“香”、“追”、“达那”、“结”、“普”、“藏”、“桑桑”、“年堆”、“曲果”、“卡尔钦”、“措昂”、“聂孜”、“樟木”、“热萨”、“芒卡尔”和“拉域”是地名,是指寺庙所在地,而且大多数地名的具体方位现仍能考证。以上是早期苯教寺庙在日喀则地区的分布情况。

约公元前1世纪,悉补野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发动了一次灭苯运动,史称“苯教第一次法难”。其目的是,消除苯教教职人员过度的权势和声望带给王室家族的危险。事后的情景,各文献中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苯教在藏地区湮没失传而在卫地区并无泯灭;有的认为,苯教在卫藏两地都湮没失传。”⑼还有的认为“在藏地区苯教因乘和果乘均湮没失传,而在卫地区只湮没果乘”⑽。不论哪一种记载,当时苯教在后藏地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是可以肯定的。止贡赞普之子布德贡杰即王位后,吸取其父王因灭苯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血的教训,积极弘扬苯教。之后的‘‘地带六王”⑾、“八德王”⑿、“下赞三王”⒀和“五赞王”⒁等22代悉补野赞普时期,苯教在卫藏地区得到空前的发展。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后,佛教从天竺和尼泊尔等国以及我国内地多方开始传入吐蕃,苯教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约公元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又发动了“扶佛灭苯”运动,史称“苯教第二次法难”。此次运动不仅剥夺了苯教在王室家族的崇高地位,还使其失去了以卫藏为中心的腹心控制地带。

约公元11世纪初,苯教文化进入了后弘期,苯教再度向西藏卫藏地区传播。新建的苯教寺庙开始出现在以后藏为主的西藏腹心地区。藏族著名的楚氏、许氏、巴氏、缪氏、辛氏和琼氏家族积极投身于传播苯教文化的潮流中,建立了以氏族世袭传承的文化发展模式。公元1405年,来自嘉绒地区的念美喜热坚参大师修缮著名的曼日寺,积极吸收佛教文化之精髓,丰富苯教理论体系,并建立了更富于竞争力的律传堪布制。从此,氏族世袭制和律传堪布制成为苯教文化发展的两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为传承和发展苯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现状调查

据《日喀则地区志》记载:“至民主改革时,后藏地区共有8座本(苯)教寺院,僧人达1360多人。至2000年底,全地区有7座苯教寺庙,常住寺庙僧人140多人。”除上述苯教寺庙外,日喀则地区还有几处苯教修行洞和宗教场所。为了便于阐述,现将该地区6座苯教寺庙的历史与现状略作介绍。

(一)许日星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日星乡春美村,是许氏母寺,由旺旦许叶·列布大师建于公元1016年。传承方式实行许氏喇嘛世袭制,现由许·次旺弥久宁波喇嘛住持;寺庙常住僧人共有9名,均来自本地;信徒主要分布在该寺所在地日星乡的擦爬、白林、春美、卡吴、央嘎等6村;主要经济来源是信教群众的布施;每年有“年朵尔”⒃、“纪念许·旦增尼加圆寂日”⒄、“加日苯惹”⒅等宗教节日活动。

旺旦许叶·列布是辛钦·鲁嘎四大亲传弟子之一,也是第一位拜见辛钦喇嘛并接受苯教经典的人。据说,当时许叶·列布的虔诚和毅力打动了辛钦·鲁嘎,传授了苯教经典,成为四大亲传弟子之一。许叶·列布同辛钦喇嘛从措阿扎挖掘苯教经典后,到沃普洞修行,修建塞卡索沃穹拉,成为瑜伽师。辛钦·鲁嘎圆寂时,后事由许叶·列布料理。为答谢列布,辛钦夫人拿着辛钦的经袋道:“若我儿需要时补回,其余你拿走吧。”把经袋给了许叶。许叶把喇嘛的经书整理一遍,让辛儿仁青坚才选择新旧版本,辛儿看到新书新颖美观,拿了新书。由此有苯教徒称许氏经典来源详实可靠之说。公元1020年,许·吉斯钦波和他的儿子卓瓦辛加修建日星札普喇章,为许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绰甲巴在辛·南喀坚才和亚枚瓦门下出家为僧,取法名为益西仁青,成为许氏律藏传承第一位喇嘛。在学完显密宗后,回家建立学经修炼的道场——旺旦伦珠岗,讲经说苯,苯教大师缪顿贡、瑜伽师尼玛森格、楚氏吉尊等在此拜师学经,广收门徒,被后世尊称为桑杰许庆。许氏还有多旦西热苯、夏青坚才塔、加顿仁青伟色等高僧。在历代许氏喇嘛的努力下,许氏家族成为藏族六大苯教世袭喇嘛中分布最广的派系,有上府邸江孜日星,中府邸那曲索雍仲林,下府邸昌都查根尼普等。帕竹时期,许·朗杰扎巴归降赞贵神,立为许氏护法。五世达赖时期,许·丹增尼加扩建旺旦伦珠岗,分东院、中院、西院等三大康参。

上个世纪80年代,许日星寺的整个建筑重新修复,在大殿供奉祖师、师徒像和许·丹增尼加的灵塔;灵塔殿里供奉许叶·列布灵塔,塔内藏有东日庆巴鼓和赛达东幼剑等珍贵文物。

另外,寺庙上方约60米处有金嘎玉章秋穆修行洞,是许叶·列布等许氏瑜伽者成就之地,洞内有许叶·列布的法座、脚印等。

(二)日加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达尔顶乡达尔顶村,是辛氏母寺,由辛·贡钦益西罗追建于公元1233年⒆;信徒主要分布在达尔顶乡的3个村;传承方式实行辛氏喇嘛世袭制,由堪布辅佐管理寺庙,现由辛·罗布旺杰喇嘛三父子住持;寺庙常住僧人23名,均来自本地;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信教群众布施;有“古朵儿”和“纪念辛绕诞辰”等宗教节日活动。

辛氏实则木氏,亦谓“木辛”,是苯教祖师顿巴辛绕米沃的族姓。因此,苯教信徒坚信辛氏是祖师辛绕米沃的正统后裔,十分尊重和关心这一最尊贵姓氏的家庭命运。另外,在后期苯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辛钦·鲁嘎,也诞生于辛氏家族。辛钦·鲁嘎(公元996-1034年)挖掘大量的苯教经典,是苯教南传派掘藏师之父,也是楚、许、巴、缪等苯教其他四大世袭喇嘛的根本上师,成为苯教后宏期的开山鼻祖。在《日喀则地区志》等不少文献中,把日加寺和色果查姆殿作为两个独立的寺庙。但是,从寺庙的管理和组织形式来看,日加寺和色果查姆殿历来同属一个寺庙。也就是说,色果查姆殿更具有喇章的性质,而于公元1390年修建的日加寺具有学经和修行等功能。

公元1233年辛·贡钦益西罗追修建色果查姆殿,标志着辛氏家族在达尔顶地区立足;公元1390年木旺·尼玛坚参修建日加寺,标志着辛氏派系已达到根深叶茂的发展阶段。据说,当时木旺·尼玛坚参与念美喜热坚参大师互赠法帽,广结良缘,共同担起传承苯教文化的重任。在二十几代辛氏喇嘛的努力下,现辛氏寺庙遍布西藏那曲各地。

“文革”中日加寺和色果查姆殿都遭到破坏,现已基本得到修复。日加寺赤旦罗布孜殿,主供顿巴祖师和三世诸佛像。

(三)迪庆拉普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普荣乡拉普村,是巴氏母寺,由巴顿杰娃西热建于公元1234年(27)。传承方式原本实行巴氏喇嘛世袭制,但后期随着巴氏寺院重心向藏北地区转移,迪庆拉普寺的传承方式也开始实行律传堪布制,堪布主持管理寺庙;现有常住僧人13名,均来自本地,信徒主要分布在拉普村,信教群众布施是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有“纪念辛绕诞辰日”、“祭龙仪式”(28)、“大祭斯吉杰姆” (29)和“供年度朵马(食子)”(30)等宗教活动。该寺还有不少珍贵的古壁画。

据说,巴顿白确曾与佛教大师帕当巴桑杰交流过有关佛苯密宗理论和修行方面的经验。大师晚年想出家,于是向绰仓·珠拉表明心愿时,绰仓·珠拉看到大师每根头发皆有怒神之像,惊叹道:“你已修成最高密宗境界,我不能剃你的头,你还是以修密宗身继续修炼密宗吧!”(31)。从此,巴氏以修炼密宗享誉苯教界。自巴顿杰娃西热修缮迪庆拉普寺以来,经历了巴敦·塔尔玛、巴·琼巴尔、巴·加瓦西热、巴·顿珠奔桑、巴·伟色坚参、巴·班典桑布、巴·旦加桑布等约有13名巴氏著名的传承人。其中,巴·伟色坚才精通三学,曾到桑日寺辩经交流,成为缪氏十大喇嘛之一,也是巴氏第一位戒律传承喇嘛;巴·班典桑布修成大圆满;巴·旦加桑布拜兰敦·索朗坚才和噶擦·索朗洛珠为师,苦读苯教显密心三宗,成为一代宗师,著有《苯教源流弘扬明灯》、像雄大圆满法传承喇嘛传》等多部专著。

(四)白玛岗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上亚东乡白玛岗村,据说属许日星寺子寺,由苯教喇嘛雍仲吉修建,具体年代不详。传承方式实行律传堪布(喇嘛)制,经历了14位喇嘛(堪布)的传承,第14位喇嘛为雍仲次旺;现有常住僧人3名,传承喇嘛尚未确定;信徒主要分布在白玛岗村,约有30多户;主要经济来源为信教群众的布施,有“纪念念美诞辰日”、“纪念辛绕诞辰日”和“慈久”(26)等宗教节日活动。

据说,该寺是由第一任喇嘛雍忠吉按照苯教大师陈巴南喀预示在白玛岗修建,并取名为大乘密续雍忠之地。从雍忠吉喇嘛至雍仲次旺喇嘛期间,先后有14位喇嘛(堪布)住持过白玛岗寺。其中,第五任喇嘛阿措成为一代宗师,他改扩建寺庙,每年举行传召法会;第六任喇嘛旦巴江参开创该寺的藏药研发事业;第七任喇嘛伦珠曾为达赖喇嘛做过长寿仪轨;第十二任喇嘛雍忠旺杰曾到不丹传苯;第十四任喇嘛雍仲次旺时期,大殿以金顶装饰,并扩建跳神广场。

“文革”中寺庙遭到破坏,后来由老僧雍忠次仁、次仁旺堆和巴桑罗布等重修大殿,主供顿巴辛绕米沃、西热玛瓦森格、大师三从即陈巴南喀、次旺仁增罗布及莲花生等像。

(五)曼日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托布加乡岗嘎村,公元1405年由著名的念美喜热坚参大师修建。传承方式实行律传堪布制,在堪布主持下,由奔洛、翁则、格贵、基恰配合管理寺庙,现任堪布加擦·仁青洛珠;现有常住僧人82名(其中有37名编外学经僧人),主要来自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比如县、聂荣县、索县和昌都地区丁青县;信徒主要分布在托布加乡和岗嘎乡的村岗嘎、查纳、顶普、岗巴、比萨等5个村;主要经济来源为信教群众的布施;有“纪念念美诞辰日”(20)、“纪念辛绕诞辰日”(21)、“古朵儿”、“长寿仪轨”(22)、“大供会”(23)、“智慧神仪轨”(24)、“护法达拉米巴仪轨”(25)等宗教节日活动。

在帕竹西藏地方政权时期,西藏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复苏、藏传佛教文化趋于繁荣,西藏各教派著书立说,宣扬各自观点,努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身为苯教徒的念美喜热坚参审时度势,扛起重振苯教的重任,潜心研究《苯教甘珠尔》和历代苯教大师的经典论著,又虚心拜师,学习佛教五部大论等典籍,完善苯教理论体系,并于公元1405年修建曼日寺,立曼日寺规,在西藏首次建立苯教堪布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对苯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世尊为第二祖师。直到民主改革前,曼日寺已有32代堪布。通过他们的努力,曼日寺当之无愧成为雍忠苯教温习教证的殊胜之地。

在“文革”中曼日寺也受到破坏,主体建筑现已得到修复,主要有大殿、修行红殿和辛喇章等寺庙机构。大殿主供念美大师塑像和31代堪布灵塔,修行红殿属念美大师初建之殿,辛喇章主供顿巴、普巴和强玛等像。

(六)热拉雍忠林寺。

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驽马乡热拉村,由著名苯教大师郎顿达娃坚参建于公元1834年,是雍忠苯教闻习殊胜地。

据说,西藏和四川藏区不少苯教寺庙的堪布由热拉雍忠林寺委派。传承方式实行律传堪布制,在堪布主持下,由奔洛、翁则、格贵和基恰共同管理寺庙,现任堪布为格隆桑旦久米;有45名常住僧人,来自那曲地区、昌都地区及四川藏区等地;信徒主要分布在西藏那曲地区、四川藏区和青海藏区;寺庙周边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该寺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大小小的宗教节日或宗教活动,其中“纪念郎顿达娃坚参大师活动”(32)和藏历12月举行的“二九大朵马”(30)最为隆重,届时来自那曲等地的几百名施主会聚热拉雍忠林寺,向寺庙以及僧众散发布施,斋僧茶,观赏跳神舞。

郎顿达娃坚参大师出生于朵麦(今四川藏区)地区著名的郎喜家族,他18岁离开家乡来到曼日寺,师从该寺第二十八代堪布索朗罗追,学习苯教显密心三宗,基本掌握了苯教的文化精髓和理论体系。但他并没有为此感到满足,又离开曼日寺来到藏传佛教萨迦派母寺——萨迦寺学习因明学六部大论及其他文化课程。郎顿达娃坚参的毅力和才学,成为众学徒中的佼佼者。学成归来后,又遵照索朗罗追根本师的旨意,长达九年间云游四方,苦行修炼。于公元1833年,郎顿达娃坚参又回到了曼日寺。当年他来到西藏首府拉萨,向十世达赖喇嘛崔成嘉措和摄政王策默林阿旺崔成递交关于修建热拉雍忠林寺的申请,并得到审批。次年即公元1834年,该寺破土新建。

三、信仰特征

约公元11世纪初苯教进入了后弘期,以氏族世袭传承的苯教寺庙相继在卫藏地区出现,结束了近四个世纪以来在西藏腹心地带没有苯教寺庙的历史。为推进苯教文化在西藏地区的发展,苯教徒大胆借鉴佛教文化理论体系,积极吸收佛教文化精髓,主动到萨迦寺等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学习和交流。通过几代苯教大师的努力,苯教理论体系得以完善,佛苯矛盾得到缓解,在西藏地区营造了佛苯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并延续至今。

这样,在长期的文化交融和影响下,西藏日喀则地区苯教僧尼与寺庙周边群众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信仰方式和信仰特征。其形成有主客观两种因素,主观因素表现为苯教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始性特征;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苯教寺庙所处的空间和长期和睦共处的时间。这两种因素致使苯教寺庙周边信教群众的信仰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一)多元性

多元性是苯教僧尼及其寺庙周边信教群众普遍具有的信仰特征,也是产生多样性、复杂性等其他信仰特征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藏民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远古小邦时期和部落联盟时期原始苯教思想成为人们意识形态的主流;悉补野时期雍仲苯教成为以王室家族为首的统治_阶级的指导思想;吐蕃时期佛教开始替代雍仲苯教成为主流思想,到了萨迦西藏地方政权时期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传佛教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夕。换言之,从古至今苯教和藏传佛教思想不仅影响着藏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甚至还影响着西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因此,苯教和藏传佛教成为藏民族信仰的两种主要思想源泉。也就是说,藏民族信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移植、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特点。

(二)多样性

多样性是苯教僧尼及其寺庙周边信教群众信仰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在此次考察的日喀则地区6座苯教寺庙中,除热拉雍忠林寺外,其他寺庙周边的村民都信仰苯教,且自称为苯教徒。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苯教僧尼对藏传佛教各教派都带有浓厚的情感,甚至不少苯教僧尼有选择性地朝圣藏传佛教寺院,其中拉萨大昭寺是他们的首选之地;苯教寺庙周边所谓的苯教徒,他们的思想显得更为开放,每当农闲时期,他们要到西藏各地去朝圣,其中有苯教寺庙也有藏传佛教寺院;热拉雍忠林寺所在地热拉村村民都信仰藏传佛教,也自称是佛教徒,但是他们经常请热拉雍忠林寺僧人做法事,而且他们自己也到热拉雍忠林寺转经和朝圣。另外,笔者在热拉村见到了一位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小尼姑,是本地人,从小在附近的一座宁玛派寺庙学习。她说:“我经常去热拉雍忠林寺朝圣,因为佛苯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苯教僧尼及其寺庙周边信教群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感,呈现出信仰上的多样性。

(三)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信仰者的信仰方式和内容上。在信仰方式上,他们既坚持苯教传统,还借鉴和遵循藏传佛教的信仰方式。顺时针或逆时针转经法已成为人们区分佛苯的主要标准,但上述苯教信仰者朝圣佛教圣地时,他们还是完全遵循佛教戒规。在信仰内容方面,苯教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始性特征,导致人们信仰上的复杂性。据调查,在日喀则地区6座苯教寺庙僧尼及其信教群众(包括周边藏传佛教信仰者)的信仰中,既有基于庞大理论体系的理想国的追求,还有原始的自然崇拜;既有众生平等的佛教关怀,还有以人为中心的雍仲苯教思想。

结语

本文是在开展广泛调研和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由于该地区苯教寺庙地处偏僻、年代较早、资料缺失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原因,有些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研究不尽人意,仍有许多疑惑。本课题组将陆续对西藏自治区其他各地区开展同样的调研,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15]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日喀则地区志[M1.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1—1637.

[2] [7] [8] [9] [10]夏察·西坚赞.西藏苯教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67,183,184.

[3]乌茹。以拉萨为中心,东至桑日县境,南至马拉山脉,西至尼木,北至朗马一带地区古名。

[4]夭茹。以乃东昌珠寺为中心,东至工布,南至错那,西至喀惹雪峰,北至马拉山脉一带地区古名。[4]叶茹。以南木林为中心,东至朗马古普,南至聂拉木,西至皆麻拉古,北至黑河麦底卡一带地区古名。

[6]茹拉。以哲地的杜瓦纳拉为中心,东至绛纳扎,南与尼泊尔的朗纳接界,西至拉更亚米,北至杰麻拉恩一带地区古名。约当今后藏与阿里连境的南部地区。中区前后藏四翼之一

[11] “地带六王”指阿肖勒、待肖勒、梯肖勒、古如勒、仲协勒、意肖勒。

[12] “八德王”指萨囊辛德、德楚囊雄赞、赛诺囊德、赛诺保德、德诺囊、德诺保、德杰保、德真赞。

[13] “下赞三王”指赤赞囊、赤扎邦赞、赤岱脱赞。

[14] “五赞王”指拉托托日年赞、赤年松赞、仲年岱如、达日聂赛、囊日伦赞。

[16]主要是以献年度食子朵玛,为斯加护法神更换新衣为内容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历10月18日至11月13日之间择日举行。参加该活动的的信教群众达80多人。

[17]是为纪念许·旦增尼加喇嘛圆寂举行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历6月15日举行。

[18]是以煨桑和供献神饮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活动,每年藏历5月3日举行。

[19]有的学者认为,该寺由辛·贡钦益西罗追建于公元1173年。

[20]是纪念曼日巴的缔造者著名苯教大师念美喜热坚参的宗教活动,每年藏历元月4—5日举行,参加人员只有本寺僧众。

[21]每年藏历元月14-15日举行,主要纪念苯教祖师顿巴辛绕米沃诞辰暨祈愿苯教兴盛的宗教活动,参加人员只有本寺僧众。

[22]每年藏历6月10日举行,是以祈愿与祝寿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宗教活动,参加人员有僧人和信教群众达100多人。

[23]每年藏历7月27~29日举行,主要祭拜“瓦赛”、怒神”和“普巴”三位苯教护法神,参加人员有僧人和信教群众达100多人。

[24]每年藏历9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周,主要是以祈愿诸智慧神灵与灌顶为目的的宗教活动,参加人员只有本寺僧众。

[25]每年藏历9月择日举行,为期一周,主要祭拜苯教著名护法神达拉米巴,参加人员只有本寺僧众。

[26] “慈久”意为十日,是宁玛派的重要日子。每年藏历2月10日举行。

[27]有的认为,该寺由班丹桑布修建。

[28]每年藏历5月19日举行,有近百信教群众参加。祭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

[29]每年藏历5月4、5、6日举行,主要祭拜苯教护法神斯吉杰姆,有近百信教群众参加。

[30]每年藏历11月4日和5日举行,有近百人信教群众参力口。[31]苯教源流弘扬明灯[M].214—215.

[32]每年藏历11月7-,8日举行。

[33]每年藏历12月29日举行,这时抛送驱鬼送祟的食子(朵玛)。

第一作者简介:拉巴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苯教历史与文化。

原刊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27卷第3期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496阅读 12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