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宝甲散文:吃海鲜

《甘南日报》2023.7.24 才宝甲 2024-01-16发布

北方人去沿海地区旅游度假总少不了吃海鲜,回到家或与同行的旅友们回忆起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总会谈及吃海鲜的感受、海鲜的味道、价格及相关的情景 。人的情感是细微而敏感的,触景容易生情 。是的,在海边一边看着壮阔的海面卷起微微波浪,一边吃着海鲜,对视觉和味觉都是一种充满新鲜感的冲击。

今年三月初,老家甘加镇仁艾村的11名村组干部自费来到三亚参观考察,我到凤凰机场接他们,老伴在我家附近的东北餐馆订餐,为他们接风洗尘 。晚饭安排在我家楼顶的炮仗花花架下,吃干肉面片,喝椰子汁 。第二天早晨,我带他们到附近的莲花公园湖旁饭馆吃米粉汤 。饭端到桌上后,大部分牧民把碗里的花蛤蜊拣给我们几个吃,这时我才发现他们不吃海鲜。这事勾起了我对三十九年前与玛曲牧民青年们在浙江省沈家门港吃海鲜的回忆。

2018年是我退休的第二年,省政府法制办领导建议我到玛曲县曼尔玛镇给知合桃、豆隆两个扶贫帮扶村的牧民党员们讲党课。曼尔玛镇然那镇长的父亲尕尔加木是当年甘南州首次牧民青年自费参观团的成员,镇长的哥哥是河曲马场场长 。我讲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和当年参观团的故事以及参观团成员们后来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了阻断牧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是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要使自己成为爱党爱国、有文化并掌握一定技能的现代牧民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刻意讲了当年2 0出头的镇长父亲在参观途中如何影响我吃海鲜的往事。我们从杭州出发经宁波换乘轮船,夜里12点到达了普陀县的沈家门港。旅游公司的晚饭中每人有一只大螃蟹,但大部分牧民不吃,都端到我们几个能吃的桌上,我们正在吃螃蟹时,几个牧民青年站在我身后捂着嘴看我吃螃蟹蟹黄,爱开玩笑的镇长父亲说,咱们的团长在吃螃蟹的粑粑,此话的确影响了我当时的食欲……我介绍了镇长父亲是一位参观团里人见人爱的活跃分子,昨天我与他通话时得知他在外地为村里公益事业忙碌着,虽然我俩没有见上面,但作为团长的我不仅要评价他是参观团里的好成员,更要赞扬他赋予孩子们的父爱,也可以说他是那天听课的牧民党员们,特别是年轻党员们学习的榜样。

1984年4月份,我当选为甘南州青联主席,在我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州青联常委会议上讨论决定,组织20位牧民青年组成甘南州首次牧民青年自费参观团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确定了“鼓励牧民青年进城经商、务工,建房陪孩子上学读书,努力学习普通话”的考察主题 。并就选择去难度最大的玛曲县组织参观团的理由,我向会议作了两点说明: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帮助基层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改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作为纯牧民的孩子,既有语言沟通方面的优势,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上月我请教过相关人士,他说:“去内地参观有些家长不会承担费用的,建议你最好放弃此计划”,我知道到我老家甘加组织牧民青年会容易得多,但我要回避,还是决定去玛曲试一试。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参观考察活动引起了国内外的良好反响。经过沿海10个城市,45天的参观考察回到兰州时,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团省委、省青联等五个单位联合召开座谈会称赞牧民青年自费到发达地区考察取经,开阔眼界很有意义。省政协主席不但在座谈会上大加赞赏我们,还在兰州饭店设宴招待了参观团成员。香港《大公报》也登载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藏族牧民青年自费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的消息。截止2018年夏季,20名成员均在县城购房居住,其中4人成了国家干部,其余成员有长期担任村干部的,大部分成了当地有一定实力或影响力的老板,如尼玛镇的旦巴已成了甘青川三省牧区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子女中22名成了国家干部,其中县级4名,科级5名。他们的孙子辈受教育和就业的情况更好。可以说参观团的成员及其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活动对于社会舆论产生着积极的效应 。但春节期间我二哥对我说,去年咱们村里十来个年轻人分两批背着父母去拉萨,后来听到你组织玛曲牧民青年去沿海发达地区考察之事,他们对你可有些意见奥!此事,使我心中一直留存着对家乡年轻人们的愧疚感。

我14岁离开了草原牧区的马背与帐篷,一直在城里工作和生活,生活习惯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常听到家乡人们所说的那些忌口习俗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过尽自己所能回馈故乡的思想和行动,记得我父亲在邻村青海加吾村的挚友旦正萨那老人,总喜欢用“宁愿我的下一辈子成为仁艾草原的旱獭,也不愿做加吾沟里的人”来夸赞仁艾草原的美丽。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愈加相信他老人家说的不是客套话 。过去海南房价很底的时候,因外省朋友的提醒和帮忙,在三亚市南滨农场的椰林水乡小区买了一套住房。退休后的每年深秋季节,我和老伴一看见兰州上空南飞的大雁也就着手准备跟着南飞,过起了候鸟老人的生活。

南滨农场属于三亚市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郊的崖州海湾,滨邻南海,常夏无冬,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南繁硅谷之称,当地人说:我们崖州湾的气候比海口,夏天低5至10度,冬天高5至10度。我初见南滨农场时除了气候和自然景色外与普通农村没有什么区别。可后来十多年的变化中,农场获得了海南自贸港在三亚市的重点打造基地———三亚科技城的后勤保障基地和康养中心的美誉,场部及其周边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了几个冬天,不仅能吃上新鲜美味的海鲜,还感受了大自然赋予祖国南疆海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感染力,也邀请了一些亲戚朋友一同去感受 。到了新的环境中回忆往事,谈论国事、村事和家事,有别样的亲切感和兴奋点。前年12月份仁艾村老村长勒考来三亚看我,我们一起到海边吃了海鲜 。他说他这是第一次吃螃蟹,我夸赞他是仁艾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确是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与他乐于接受新事物有密切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通村土路难通行,村民们骑马到县城或乡里购物非常困难,作为村领导的他不仅带头修建了瓦房,在其他村领导的支持下,牵头创办了村供销商店,营业员工资及进货运费从村集体资金中列支,近八年时间里让村民们在村里能买到临夏市区批发价的商品,仁艾村也被评为全省文明村 。卸任后他在家务牧及支持孩子上学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冬虫夏草的生意,干出了骄人的业绩,还带领本村及邻村一些牧民走上了致富路,并继续发挥余热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尽心出力。

退休以后,我每年冬季数月里在海边生活 。距离我家30公里外的梅西村的海角伸入大海深处,西面为乐东九所的山海湾,东面是崖州海湾,我叫它三亚的好望角,喜欢骑着电动摩托车到梅西村海角的巨石上静坐发呆,也许是静极灵动吧,在海浪拍打声的惊扰下,使我30多年来沉入记忆海底的两个想法浮出了海面: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碌曲县长任上提出并建设公园式县城的时候开始萌生的,希望将来退休以后能为自己老家的仁艾“三宝”( 即发源于仁爱村域内的三条黄河支流的“三河源”;夏季能感受夏秋冬三个季节气候的“三季景”和全球绝灭于百万年前的出土化石“三趾马”)的宣传与保护做点工作的想法。正在建设中的西成高铁甘南境内唯一的草原站———甘加站就坐落于仁艾草原半月变花海(即夏秋交替的季节里每半月变换一种颜色的花海)东侧山梁上,这更加激发了我协助村“两委”宣传和保护家乡优势资源的热情;二是组织村组干部们到海南岛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带领群众致富,以弥补我当年组织甘南州首次牧民青年自费参观团时对老家年轻人们留下遗憾的想法。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鼓励和帮助仁艾村牧民自费去三亚参观考察、开阔眼界,也是我助力乡村振兴力所能及且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党和国家鼓励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退休六年来,我从2010年为自己的母校———仁艾小学协调种植的50亩林地的主动管护与补栽树苗开始,每年春夏都为仁艾村的植树造林,生态保护,村庄规划等方面操心、花钱、出力,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们和县镇领导的好评。特别是我自费组织设计并启动实施的村前《甘坪河流域生态湿地绿化保护区规划》突出了规划先行、防止私搭乱建和绿化先行、确保生态周期两个有利长远的大事。2022年,在村“两委”的有力配合下,我助力老家乡村振兴的几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步入了正常轨道 。因此,我邀请村组干部们作为首批仁艾村牧民自费参观团到海南参观考察,并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多组织几批 。我当了他们的导游,旅途中我们畅聊大海与草原,也谈论着各自的人生与下一代人的美好生活。我一路鼓励他们“你们平均年龄38岁,比当年玛曲牧民青年们的平均年龄大13岁,可你们是村组干部,学历比他们高 。况且现在已进入到了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如果说他们个人及家庭发生的变化大的话,你们将在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仁艾村村民们共同富裕发展方面机会更多,条件更好,也更应该有责任感。”

六天的海南岛参观考察,我带领他们到崖州湾、大东海下海,去南山寺,住在凤凰岛上游览三亚市景,晚上乘索道到临春岭观赏三亚市城市夜景 。从三亚乘高铁到距离海口西不远处的海花岛住在二号岛上,晚上乘车去一号岛观赏著名的海花岛灯光秀。第六天中午乘高铁返回三亚市崖州区,参观考察了著名景点 、革命老区 、三亚市新开发的旅游标杆村———梅西村 。梅西村不但村容整洁,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与梅西村里的大陆租客和部分村民进行了交流,参观了村里的托儿所和敬老院 。先后在我家房顶、海花岛与梅西村进行了座谈讨论,都认为海南岛,特别是三亚四季如夏,气候宜人,美如仙境。傍晚,不论海边,还是广场,各民族载歌载舞,亲如一家,所接触的人们待人热情友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景点配套建设超乎每个人的想象,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感染力和祖国的富裕与强大。他们表示回去后一定要积极配合西成高铁建设,认真学习梅西村在生态文明、村容整洁、民俗旅游及托幼敬老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将使仁艾村也象梅西村一样富裕文明起来。

晚上到凤凰机场送别时,我特意让他们别忘了回去后向咱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老村长问个好。

摘自《甘南日报》2023.7.24

1705369013418735.jpg

197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83至1986年任共青团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副书记、书记兼州青年联合会主席。1986年至1990年任中共碌曲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1990年至1995年任甘南州政府法制局局长。1995年至退休先后担任甘肃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执法监督处处长、副主任、副巡视员兼甘肃省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是甘肃省行政法学会副会长、省政府行政审批专家组成员、甘肃省“六、五”普法讲师团成员。2005年至2008年研读了甘肃省委党校法学研究生。通过《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法治政府研究论文等70余篇,出版著作有《社会变革中的政府法制工作》,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会长应松年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指出“综揽行政法学研究领域,类似这样有丰厚实践基础,反映政府法制乃至依法行政实践需求,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书是难能可贵的”。多次到省级机关和市州县宣讲政府法制和法治政府业务知识。退休后仍应邀给州县及青海省黄南州干部讲课。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063阅读 58 编辑: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