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波:真正的藏地之书

《玛尼石藏地文丛》 色波 2023-09-24发布

1695567055619849.jpg

《玛尼石藏地文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中国文学的观念大变革的前夜,一批才华横溢的内地青年在完成了必需的学业之后,纷纷告别家乡和亲人,一手攥着学位证书,一手拎着文学的梦想,满怀豪情却又小心翼翼地踏进了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迎接他们的不仅是纵横嵯峨的山峦和广袤无垠的雪野,也不仅是特色纷呈的传统文化和浓郁芬芳的民族气息,还有一批尽管才初出茅庐、但却锋芒毕露的本地文学青年,一个活跃、平等的文学氛围。于是,在经由了短暂的融合重整之后,一支由藏族、本地汉族和援藏大学生组成的青年作者群凌空出世,几乎只是在刹那间,西藏文坛便风云际会、赫赫扬扬,终于以群体的方式打破了汉族地区文学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之间的旧有格局。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西藏文学就此诞生,同时也意外地拉开了后来风靡全国的西藏文化热的序幕。

而西藏以外的其他藏区,那些正在文学的朝圣路上苦苦寻觅的藏族青年也像是从中获得了信心,于四面八方迅疾崛起,与西藏文学遥相呼应。现代文学的长风在这片几乎占去中国版图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尽情吹拂,彻底驱散了曾经顽固地盘踞在藏族作者心中自卑的乌云。或许是藏民族天生就具有非常的文学能力,或许是先前的作家给这些藏族青年们留下的空间格外充足,使他们有机会在掌握较为先进的文学技术的前提下,还能同时占有最为生动的客体描写和最有可能发生的虚构事件,那个时候,仿佛只要你伏案相迎,便注定会有一条文学的哈达向你飘然而至。当代藏族文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可就是这么一段值得特别称念和标榜的历史,这么一幕藏族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场景,却出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只存在于人们抽象的讲述和当事作者朦胧的回忆之中,当初的盛况越来越像是一种倏忽而至、又倏忽而逝的幻影。这种始终缺乏系统记录和整理的状况,不仅给国内外有意于藏地文化、尤其是藏族文学的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成了制约当代藏族文学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玛尼石藏地文丛”这次辑录的《智者的沉默——短篇小说卷》、《月光里的银匠——中篇小说卷》、《前定的念珠——诗歌卷》和《你在何方行吟——散文卷》四部文学作品集,沿着当代藏族文学汉语写作的发展脉络,首次全方位地精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藏及其他藏区共二十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作者的优秀之作。书中作者均系藏族,范围遍及我国藏语的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书中入选的,有些是作者在二十几岁时就写下的成名作,有些是曾经多次被国内外翻译转载的名篇,也有些是颇具潜质的新秀力作。

当代藏族文学的汉语写作,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就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后来藏族作者的集群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个时期重要的小说作者有降边嘉措、益西单增、意西泽仁、丹珠昂奔等,重要的诗歌作者有饶阶巴桑、伊丹才让、丹真贡布、格桑多杰等。尽管他们当中一些人至今仍然笔耕不辍,一些人在年龄上也与在选作者没有多大差别,这套丛书仍然未能将他们的作品收录其中。这就是说,除时限外,在选作品至少还应具备以下两个能够辨别的重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对待自己周围独特世界的态度上。这种态度的转变,立即使他们产生出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生活本身倒比眼下的文学更具虚构的色彩和魅力?继而他们发现,那些曾遭废弃的古老材料在经过最新的技术加工后其实可以获得新生。这样,藏地现实的神奇性与神奇的现实性这一客观存在,便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学渊源。

第二个特征是:由于使用的是汉语写作,因此特别强调与汉文学的差异。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流写作中尤其如此,也是当代藏族文学汉语写作最终走向创新的直接原因。强调差异是一种意愿,而使用的毕竟就是汉语,这又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对这种意愿与事实之间的尖锐摩擦和激烈碰撞的清醒认识,重塑了当代藏族文学汉语写作新一代的品质。

给出共同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圈定一个鲜明的文学派别。恰恰相反,在当代纷繁的文学思潮的熏陶和驳杂的文学手段的作用下,在选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了几种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侧重历史文化的符号性。由于鲜为人知的题材是其成功的前提,因此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在面对世界文学时最容易被想到的方法。这类作品出现在新一代藏族文学形成的早期,但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最大,也最为广大读者所承认。

其次是执意要与世界文学直接对话,认为只有这样做,民族的本质特征才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这类作品即便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文学中,也具有相当锐利的先锋性质,一直是当代藏族文学中最受国外读者欢迎的一支,并逐渐为藏地读者所认识。在国内严肃文学缺乏美学企图地朝着传统全面回归的今天,这套丛书适当地将其选收进来,单从文本价值上讲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是将本民族的生活放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这类作者多数生活在藏汉交界地区,其作品甚至在审美情趣和语言运用的习惯上,都执意要与汉文学保持一致,因此在国内读者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第四,是崇尚自然写作。这类作者大都起步于更为晚近的年代,具有较强的母语意识和文学的自信。母语与写作语言之间时常出现的思维错位,是这类作品最为有趣的看点,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总之,由于这是当代藏族文学汉语写作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展示,编者不得不尽可能在选本内容上取精用宏,以使其同时具备阅读、研究和收藏三种价值,成为真正的藏地之书。由于藏族文学得天独厚的题材和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奇异景观本身就具备了热销读物中许多迷人的外表,编者希望广大的普通读者、文学作者和文学研究者通过这套丛书,一方面对当代藏族文学汉语写作的基本态势能够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一方面还能够充分领略到藏民族活色生香的生活图景。

由于这套丛书的编选理念使然,无法将当代藏族作者的作品尽收其中;又由于不少藏区地广人稀、信息闭塞,尽管编者曾经长期在西藏从事文学写作和编辑工作,不仅本身就是这个时代藏族文学自始至终的实践者和见证人,而且出于工作关系,对藏区作者和作品情况一直非常关注并多有了解,编选中仍然难免挂一漏万,欠妥之处,还请作者和读者见谅。

为了方便读者,这套丛书一律按作者的年龄排序,每个作者均在其作品前附有照片、个人简介及简短的文学观,并在书后附上了藏、英两种文字的书目。

此书之成,承蒙各位入选作者的积极响应,还要念及四川文艺出版社对该选题的垂爱与支持,念及责任编辑陈维先生为将这套丛书打造成精品图书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劳动,念及冒智中先生的热情推荐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族作家色波先生为其编辑、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玛尼石藏地文丛》一书所作序言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454阅读 33 编辑:刚杰·索木东 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